2021年05月15日
第03版:03

手艺人李永绪:

给老物件注入“灵魂”

本报记者 邢 程 本报通讯员 高 箐 李冠达

细心打磨

聚精会神

黄骅市区有这样一位手艺人,他打制金银饰品、修补玉器、修复紫砂壶,一干就是30年。他叫李永绪,他说自己就喜欢捣鼓这些物件,在敲敲打打中,日子过得才踏实。

心灵手巧,老物件焕然一新

李永绪是盐山县孟店乡霍庄村人,今年47岁,从小接触金银首饰打制。起初,李永绪在老家集市上摆摊,后来从盐山县来到黄骅市,在海园市场继续从事金银首饰打制,有了自己的门店。

“李师傅,您可一定要帮帮我,我就是奔着您的手艺来的。”顾客拿来了一件破损两半的玉镯,这是她结婚10周年丈夫送的礼物。

“不要着急,玉镯子断了,根据它破损程度不同,我会考虑是单纯加固,还是用金箍来修复。”30年的修修补补,李永绪摸索出了自己的“门道”。他一边安慰顾客,一边拿起破损的玉镯仔细端详起来。

几天时间, 李永绪用黄金做出了顾客喜欢的中式祥云金箍,并加固在玉镯的破损处。顾客看到修复好的玉镯又惊又喜,赶忙从李永绪的手中接了过来,不停夸赞。“真是太好了!没想到它还能正常佩戴,而且比原来的样子更好看。”

这样的破损物件,总会在李永绪的巧手中焕然一新。

耳濡目染,结缘打制金银饰

“从我爷爷那一辈儿就打制银饰,传到我父亲这辈儿的时候,他除了打制戒指、簪子、手镯等银饰,还打制一些银盘。”李永绪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自己对打制银饰也情有独钟。

“小时候,每次父亲打制银饰,只要我有时间,就一定会站在旁边看。”李永绪回忆,放学回家后,他总会偷偷摸摸地拿起工具,学着父亲的样子敲敲打打。后来,父亲见他对打制银饰这么感兴趣,便会在一旁进行指点。

经过一番学习,李永绪终于独立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件银饰——双套环的蛇皮链。“要先将银子拉成丝,再盘绕成圈,然后一点点地定型,最后完成时别提有多骄傲了。”现在提起这事儿,李永绪依旧兴奋。

上世纪90年代,喜欢佩戴金饰的人很多,李永绪就开始打制金饰。由于当时市场上这样的手艺人很少,李永绪每次一出摊,总会立刻围上一群人。

“最初,只是利用祖传的模具进行制作,后来,我就创新了一些花纹图案,利用刻刀雕刻在打制好的首饰上,很受消费者喜欢。”在千锤百炼的金银首饰打制中,李永绪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时光。

不断创新,老手艺走出新路子

直到2010年,金银首饰的市场不景气,李永绪开始考虑另辟生路,走上了修复陶瓷玉器的道路。

“当时身边有很多喜欢文玩的朋友,有时他们收集的物件‘缺胳膊少腿’,对于喜欢这些物件的人来说,多少是个遗憾。”因为李永绪有打制金银饰品的手艺,朋友们常常拿一些破损的文玩来找他修复。李永绪的手出了名的巧,对修复文玩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逐渐地,越来越多的顾客慕名而来。

“这些年,我修复了很多物件,像玉器、瓷器、紫砂壶等。每一次修复,都希望能够让它们变得美观又实用。”不同材质的物件,修复方法也不尽相同。每次,李永绪仔细揣摩破损的形状,通过大漆、嵌金边等多重工序,将老物件修复一新。

李永绪修复的物件重放了光彩,也让人们找到了以前生活的点滴回忆。

李永绪说,老物件有价,感情无价。与老物件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看到了人们对物品的情感寄托,他就觉得做修复工作很有价值。

“手工做的东西,虽说费好多工夫,但是比工业产品更有意义,也是不可复制的。”做手工修复,就得不停地琢磨、创新。对于李永绪而言,这门祖传的金银首饰打制技艺,要在自己的摸索下,给这些老物件注入“灵魂”。

2021-05-15 本报记者 邢 程 本报通讯员 高 箐 李冠达 手艺人李永绪: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2540.html 1 给老物件注入“灵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