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南皮县双庙村的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农艺师冯新彦正在试验田里进行种植试验。“一个小麦品种从试验到推广,至少需要10个年头。随着新品种的推广和新技术的配套,即便是盐碱地,也能粮满仓。”冯新彦说。
上世纪80年代试验站刚刚建站不久,从农校毕业的冯新彦就到这里扎下了根,几十年过去了,她和同为农艺师的爱人郭金雨,成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众所周知,我国既是产粮大国,同时也是粮食进口大国。在几番考察河北中低产田盐碱荒地的治理改良成效后,2011年,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等人刊发了题为《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的文章,正式提出“渤海粮仓”的概念。
两年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涉及11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6亿人口。这项巨大的农业科技工程是通过对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改造,实现到2017年增粮30亿公斤、到2020年增粮50亿公斤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作为“渤海粮仓”在沧州的实施主体,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眼下,来到南皮县乌马营镇白坊子村,上千亩的小麦长势喜人。“‘涝了吃蛤蟆,旱了吃蚂蚱,不涝不旱吃碱嘎巴儿’,这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这儿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反映出了当时恶劣的种植环境。”村里的老党员白普青回忆说,当时他们所在区域小麦亩产150公斤都算是丰收,而随着“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实施,他们种植的小麦亩产近500公斤,有些长势好的地段亩产近750公斤。
最近这几年,借助村里建起的合作社,白坊子村对土地实施统一经营和管理,种子、化肥、农药统一购买,耕作、种植、浇水、施肥、植保、收割等统一管理,产量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除了省、市科研人员培育的新品种,中科院院士李振声经过多年攻关选育成功的“小偃60”“小偃81”等耐盐碱小麦品种,在示范区种植增产效果非常明显。以“小偃60”为例,在海兴盐碱地种植过程中,亩产近400公斤,比当地原品种增产两成以上。
盐碱地上长出农作物难,长出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更是难上加难。“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以来,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就一直尝试能不能利用咸水来改良盐碱地。为此,还专门在海兴县的小山地区租赁了百亩土地搞起实验。凭借多年的艰辛探索,终于形成一套“咸水结冰灌溉法”。
“因为冬小麦本身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利用微咸水来灌溉,既解决了地表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又减少了对深层水的过度利用。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