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 颖 康 宁
日前,在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系列电影《在希望的田野上》之沧州单元《面花》正在紧张拍摄。拍摄现场,记者见到了这部电影的编剧兼艺术指导,曾导演过《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太行山上》,并多次获得过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导演韦廉。
《在希望的田野上》由河北省委组织部、河北影视集团、河北电影制片厂共同策划拍摄,讲述了扶贫干部在河北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一线忘我奋斗的感人故事。电影共分为5个单元,其中之一《面花》以国家信访局驻海兴县张常丰村扶贫第一书记张巍婷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故事为原型,展现了沧州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和美丽乡村新面貌。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见到韦廉这位执导过解放战争全部历史系列巨片的电影导演,记者同他聊起了拍摄《大决战》时的“烽火岁月”。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非常了不起的战争,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并且,它对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何再现史诗级场景,任务艰巨。仅《大决战 平津战役》这一部影片,我和主创人员共阅读了4稿文学剧本;查阅相关回忆录、文献、文件和作战电报上百万字资料;翻拍、拍摄有关历史人物、场景、遗址等资料照片7000余张;采访战役参加者和相关人士300余人,行程6万多公里,选试演员292名……”30多年过去,76岁的韦廉对当年的创作过程仍然记忆犹新。
《大决战》三部电影中,《大决战 平津战役》拍摄周期最长,耗时四年零三个月。“当时没有数字动画特技,有些场面拍摄难度之大是中国电影史上罕见的。”韦廉无限感慨。他说,拍摄平津战役中天津金汤桥和解放桥会师这场戏,是从一个人挥旗的小全景画面拉出来,紧接着就是大会师那个场面。但是,拍摄难度非常大。这个事件发生在冬天,外景要等到河面结冰后,人们站满冰面,拍摄出来的画面才壮观;飞机需低空飞行,两侧又有楼房,飞行员还要围着转;而当时条件有限,剧组所用的器材也落后……
这是韦廉导演生涯中的第一部大片,意义非同寻常。影片不仅赢得了广泛赞誉,也让韦廉收获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这部电影不仅仅拥有大场面、大规模、大制作,而且是一部有灵魂、有个性的中国式战争史诗。
因此,也有人评价韦廉导演是一位电影诗人,用镜头做笔,用银幕做纸,用光影挥毫泼墨,演绎出雄奇壮丽的诗风画卷。而且在诗情画意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艺术地阐明了“共产党为什么行”“解放军为什么胜”的历史必然逻辑。
这也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即坚守电影的人文价值和个人艺术风格。韦廉说,好的影视作品能够影响人、鼓舞人,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使命,才能不负初心,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
而这一次,作为军旅题材导演的韦廉将创作视角对准了乡村振兴题材。今年年初,韦廉第一次采访张巍婷,便被她的故事深深打动。几经修改剧本,电影《在希望的田野上》之沧州单元《面花》于4月20日在张常丰村正式开机。
“扶贫干部张巍婷的事迹很感人,她从国家机关来到贫困的小村庄,抓住党建工作这个‘牛鼻子’,认准了‘扶贫就是扶人’的根本目的,帮助百姓种植秋雪蜜桃,养殖乌鸡、野兔,实施光伏发电项目,生产加工石磨面粉、面花、辣椒酱等特色农产品,带领大家蹚出一条致富路。她那么年轻就生出那么多白发,可想而知她的工作有多辛苦。”韦廉说,这部电影将从细节着眼,把张巍婷在脱贫攻坚一线忘我奋斗的感人故事呈现出来。因为,“张巍婷”不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是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集体写真。
在海兴的几天拍摄,让韦廉觉得意犹未尽。他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来沧州,继续深挖更多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