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9日
第06版:06

孙贵启:创建沧州首个高级社

在那个缺物少粮的年代,孙贵启带领东诗经村成立了我市首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副养机,以机促农,依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村子由缺粮变余粮,社员收入连年增加,集体经济更加巩固。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王永飞

人物简介:

孙贵启(1910年——2006年),曾任河间东诗经村党支部书记,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孙贵启带领东诗经村的农民,成立沧州地区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成立沧州首个高级社

探索集体经济发展道路

1951年,为使农民彻底摆脱贫困,党中央作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中共河间县委按照“典型示范”的原则,确定东诗经村为试点村。

作为东诗经村党支部书记,孙贵启积极动员、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几天时间,全村就有近400户农民成立了70个互助组。集体劳动,换工互助,解决了劳力、畜力、农具匮乏的困难,更提涨了劳动积极性。1952年,麦收时节,各互助组的小麦平均亩产提高近一倍,有的互助组还搞起副业。

互助组取得一些经验,孙贵启却分析起问题。他知道,当前全村只有一眼砖井,无力抗灾。再就是财力和土地分散,影响农业投资。

孙贵启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52年底,他带领15户贫下中农成立了东诗经村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后来,又与其他两个合作社联合为一个较大初级社,统一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他们还成立了3个打井队,利用农闲时间打井修田,将小麦亩产再度提升。这个初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31户,成为全区唯一的百户以上的大社。

为了早日发展村集体经济,1955年10月,孙贵启又牵头成立起高级社,命名为“红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我市首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被分成14个生产队和1个副业组,组织集体劳动,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最大程度激发生产力。

制定规划

“红星”经验介绍到全国

孙贵启有想法,也有干劲。他和社员们不惧辛苦,平整、改良耕地,建起试验田培育良种;他们黑白干活打井,就算大年三十也不停歇。除了种庄稼,还带着大伙儿在村外建梨园。每到梨果丰收季节,孙贵启都和社员们黑白装梨筐。

孙贵启领导村民们干活也有方法,为了激励社员,喊出“行的骑红马,不行的骑黑马”的口号。他为人耿直,干起工作尽心尽力,尤其是确定好的工作,分配给各队后,必须按时定额完成。

在成绩面前,孙贵启和东诗经村党支部没有止步不前。经过反复研究,民主讨论,他们制定出《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生产规划》。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要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改造沙荒碱地,扩大种植面积,充分利用地力;果树经营;发展工副业和家庭养殖业。这个规划的制定,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不仅被中共河北省委转发全省,还被《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全文登载,介绍到全国。

以副养机

实现农业机械化摘“穷帽”

1958年,红星合作社买了一台锅驼机带动机磨磨面,解决了社员的吃面问题。这件事打开了孙贵启和社员们的眼界,让他们看到了农业机械化的巨大力量。

孙贵启鼓励村民们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学啥就出去学啥,还在村里办起米面加工厂、水泥制品厂等副业。东诗经村党支部还因此荣获先进称号,获得地区奖励的一辆汽车。

一年时间,他们又用副业积累的资金,打机井、买汽油机和水泵,建起了一座小型扬水站,使2000亩土地变成了水浇地。1959年,就摘掉了缺粮的帽子。

孙贵启还适当确定了分配和扣留比例,在保证社员比往年增收的前提下,适当多拿出一部分资金用在打机井、办机电上。机械化的发展,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63年,这里虽然遭受了水灾,但是他们用机器迅速排水,仍然获得了大丰收。

在生产过程中,孙贵启进一步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增产作用,添加机械的劲头越来越大。汽车、拖拉机、磨面机……从农业生产到产品加工,动力机械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在孙贵启的带领下,大伙儿还自制脱粒机,打机井,修建扬水站,建低压输电线路,把全村水浇地的面积扩大到耕地面积的80%。

几十年来,在孙贵启的带领下,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一心搞生产,日子蒸蒸日上。

岁数大了,即便不再担任职务,但孙贵启也一直放不下这片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热土。2006年,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向时任村班子人员嘱托:一定要齐心协力,让村里越来越好。

2021-05-19 在那个缺物少粮的年代,孙贵启带领东诗经村成立了我市首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副养机,以机促农,依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村子由缺粮变余粮,社员收入连年增加,集体经济更加巩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2945.html 1 孙贵启:创建沧州首个高级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