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地处华北平原的沧州,胶泥随处可见。胶泥细腻、有韧性,用处很大。对于正事,可铺基防漏,堪称“土水泥”;用于玩耍,可揉捏塑形,除了颜色单一,其他都能和现在橡皮泥媲美。
当时,有一种小买卖叫“换娃娃的”,货郎推着小推车走村串巷,车上摆着各式各样的胶泥制品。因为各家各户都不富裕,拿不出闲钱给孩子买玩具,所以多数货物都可以用东西来换。家里的破布旧鞋、头发辫子等都能用来兑换,货郎会根据东西的不同价值换给不同的货物,如果用一个鸡蛋肯定能换出娃娃。货郎的娃娃不光捏得惟妙惟肖,而且都上了颜色,装了苇笛,一吹嘟嘟作响。但这个交换成本高,家里存放的鸡蛋都有数,严禁拿出。我们最常换的,也是以我们自己的力量能做到的,是用柴火换模刻儿。模刻儿也叫瓦模子,用胶泥刻好烧成后呈砖红色。瓦模子多为圆形,手掌大小,图案五花八门,有动物、植物,也有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等神话人物,还有小飞机、小汽车。图案很简单,像现在的简笔画,烧制也很粗糙,但在儿时的眼里却精美无比。
那时候,一听到“拾柴火,换模刻”的吆喝声,我们就再也坐不住了,从不同的地方飞奔过去,看看又有了什么新的样式,选好后会回去找柴火,柴火相对好找,家中棚子里就有。当时,大家的互助性还不错,每个人挑选不同图案的,以便互相交换使用。每当有新的瓦模子到手,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印泥模,把摔熟的胶泥拍成和模子差不多薄厚的一块,盖住瓦模子,用手往下按至和图案充分贴合,填满整个模内,再把底部修平,边缘用小刀或玻璃片比照瓦模子切齐抹光,然后再小心翼翼把印好的泥模从模内取出来,一个泥模就印好了。瓦模子是凹的,我们的印模则是凸的。自己的瓦模子图案不全,就和别人换着印,这样每个人都会印出成摞的泥模。我们也曾试着把泥模放在柴火里烧,但不是烧黑就是烧裂。想想也对,如果我们都轻易能烧制成,那人家“换娃娃的”还做谁的生意呢?
王健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