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旧城镇西崔庄村的孙金玉,5岁时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医学资料显示,这种病易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患者一般寿命在二十多岁。没想到,孙金玉积极面对生活,把病痛甩在身后。如今,72岁的孙金玉虽然卧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但他用诗歌记录生活,活出了滋味。自2017年开始,他整理成册保留下来的原创作品有2400余首。
笑对疾病 活出精气神
“年稀老朽追诗律,怎改痴心苦学迷。不为功成名有就,单图夕灿醉霞齐。”这首名为《老朽学诗》的七绝诗,是72岁老人孙金玉描述自己不断学习的作品。
孙金玉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握笔困难。平时,他通过手机浏览新闻,学习交流诗歌,写作诗歌。“2015年,侄女给我买了一部智能手机,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孙金玉说,他从小喜好诗歌,通过智能手机,加入了龙风学院学习群。龙风学院是一个全球范围的诗词文化网上学习平台,老师义务教,学生免费学。虽然报名没有年龄和专业限制,但是需要按时听课,通过考试才能毕业。
孙金玉介绍,他参加的那一期培训班,最初130人报名。一共有20多节课,每节课前,老师都要发五六十页的讲义,上课、考试总共加起来耗时8个月。由于任务量大,很多同学半途而废。
何佳逢是黄骅市羊二庄的一名退休老校长,跟孙金玉在同一期培训班学习。何佳逢来他家看望,对孙金玉说:“我想退学,我都64岁了,没那么多工夫学习。”孙金玉却说:“你看看我,躺在这儿还坚持着,你别放弃,就当给儿孙做个榜样。”最终这期培训班仅有13人毕业,他俩互相鼓励着,都坚持到了最后。
毕业后,他因成绩优异被推选为龙风学院的教官。因为是线上教学,很多人不了解他的身体情况,他也不跟别人提及。他就像个老小孩,被人信任,得到夸奖,比吃药还灵,又激情满满地走上教学之路。
爱好创作 自小与诗歌结缘
“小小蜡笔颜色齐,赤橙黄绿青蓝紫。小小蜡笔拿手里,画个中国像雄鸡,画出河北像鸭梨。九州处处风光好,家乡景色更美丽。”小学时,孙金玉就喜欢编儿歌。
讲起自己和诗歌的缘分,他滔滔不绝:“我自小跟随奶奶长大,就爱听奶奶讲儿歌,说童谣。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由于身体原因,他不能像其他同学又跑又跳,只要有空,他就读书。连环画、小人书、故事书……书中的情节、故事,他看过之后就能复述,有时还编个顺口溜,写几句感想。
五年级写日记,读完《铁道游击队》《渡江侦查记》,写了读后感。语文老师在课上点名表扬了他,老师的鼓励让他阅读和写作更有动力。初一时,老师布置作文题《我的家乡》。孙金玉的作文让老师眼前一亮:“崔庄我的家,有句老俗话: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盐嘎巴!如今我的家,翻天大变化……”他写的作文、散文多被当范文在课上朗读。
由于种种原因,他读完初一就退学了。17岁时,他在村里当民办教师,还担任了班主任。刚教了一年,他的身体又传来不好的讯号:走路开始摔跤,别人不扶就起不来。年纪轻轻当众出丑,他特难为情。奶奶宽慰他:“家有半斗糠,不当孩子王,这课咱不教了。”可在家调养了半年,他就又回去教书了,这一干就是20年。他喜欢学校,这里可以尽情享受文化熏陶,他也甘当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
扩充生活 丰富经历成素材
“球损捡胸忻,琢磨将病耘。脉冲分静动,针运历闲勤。牙火它呈爽,胃寒其送熏。壮年曾显亮,今朽默无闻。”年轻时的孙金玉爱捣鼓电器,他把自己拾到的气象探测器,改制成针灸电疗仪的经历用诗记录下来。
不能把控生命的长度,就去延展生命的宽度。即使病魔缠身,孙金玉也从没放下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涉猎内容更丰富了。时事政治、军事、历史、哲学,光分类整理的笔记本就有十多本。
村里有个文艺宣传队,他编排节目,教孩子们拉二胡,边唱边表演。村里人知道他文笔好,字写得也不错,有事都来找他帮忙。给新人写祝词,给故人写挽联,过年写对联,平时写广播稿、新闻稿……
闲不住的孙金玉,精力旺盛得常常让人忽略他还是个病人。丰富的生活经历,都成为他写作诗歌的素材。几乎每个节日,他都会写上一首,有时兴起,十首八首也不在话下。
孙金玉拿出了他整理成册的2400余首作品,我们看到,他创作的作品包括诗、词、民俗短句等。现在的他,每天既要自己整理、写诗,又要教给别人诗词知识,帮学员改诗,生活充满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