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金丽)5月25日,本报刊发《谁知道早期党员郝克勤?》后,社会各界反响如潮。“帮英烈寻亲公益行动群”及众多热心人士纷纷行动起来,或转发消息,或提供重要线索,或帮忙寻找英烈家乡,沧州早期党员郝克勤的形象愈加清晰、饱满。
沧州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在党史研究中发现,北大革命烈士纪念碑上,1921年入党的郝克勤,是沧县人,却缺席于沧州党史的记载中。工作人员希望借助社会的力量,还原郝克勤烈士更多真相。本报刊发《谁知道早期党员郝克勤?》一文,呼吁大家一起寻找郝克勤的家乡亲人。
24日晚,沧州日报微信公众号刚发布此消息,献县教师张正岩、沧州图书馆工作人员吴树强即发来刘伯清、罗章龙等的回忆文章。文章中都提及了郝克勤。其中一段文字,让郝克勤的形象更清晰:“党的北京地委机关刊物《工人周刊》在北大印刷厂秘密印刷。印刷厂领班工人郝克勤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每遇经费困难,一时难于筹措时,通过他即可通融记账。《工人周刊》的印刷多挤工余时间进行,工人亦多方赞助。1923年3月,《工人周刊》被京师军警督察机关查封时,郝克勤被牵连入狱,禁锢二年。中共北方区委设法营救,得释后,介绍郝到河南工作。后在赴洛阳途中,他为当地驻军所捕,解往开封。某军阀见郝佯示优容,郝侃侃而谈革命道理,该军阀断定郝必为中共重要分子而立判死刑,杀郝于开封南关外。”
这段文字既是对《北大英烈》一书中记载的郝克勤烈士事迹的又一证明,同时又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郝克勤在《工人周刊》印刷过程中作用重要;二是面对生死,他慷慨陈辞革命真理,可见其风骨气度。
当晚,沧县文化学者王立成也提供了查找的方向。他建议可去南皮郝五拨(原属沧县)或现在沧县大小郝庄去查访,并说,能懂印刷之人肯定知文断字,有一定文化基础,那时多是快捷的石印尤其铅印,吸收他为党员其中也有印刷宣传文件的考量,同时他又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从侧面说明他能力出众,建议去沧州一中查查这一时期毕业学生的名录。第二天一早,记者联系了沧州一中校史办负责人。据介绍,沧州一中创建于1913年,但学生名录从1927年才开始出现,而且只有少数几名学生,并不完整。
消息在“帮英烈寻亲公益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寻亲志愿者们的广泛关注。看到消息时,寻亲志愿者白文岐正在送货回来的路上。他不仅分析了二十世纪初沧县的行政区域划分,还连夜联系郝姓朋友,希望借此寻找到有关郝克勤家乡的蛛丝马迹。
寻亲志愿者、律师王吉仓也连夜在“北京大学”的官方微博上,查找到沧州籍的早期共产党员,除大家熟知的张申府、张隐韬、戴培元外,还有两人,其一是郝克勤,其二是安幸生。他还通过1995年版的沧县志烈士英名录,查找到郝姓烈士的名单,共有7人,但其中并没有郝克勤。
有人提出,既然是在《北大英烈》一书中发现了郝克勤的事迹,可否和北京大学方面联系一下?记者电话联系了北大校史馆,该馆工作人员介绍,关于郝克勤烈士的事迹,他们知道的,也仅是书中所述内容,无法提供更多信息。
热心读者介绍,那个时期的人都有名有字,有的以名行世,有的以字行世,如李大钊,字守常;陈独秀,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二十世纪初沧县包括现在的沧县、孟村、黄骅、南皮、盐山,甚至天津的部分区域。要找到郝克勤的家乡亲人,还需众人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