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事业回村当“村官”
“大家这么信任我,我就干!要干就干出个样儿来!”这是周恩涛当选青县清州镇双庙堤二村村委会主任时,向村民许下的承诺。
早期的双庙堤二村是一个仅有60户村民的小村庄,村里宅基地高低不平,柴草粪堆乱堆乱放,村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元。选一位好的当家人,带领全村改变落后面貌,成为村民的共同愿望。
1998年,在内蒙古经营建筑工程队的周恩涛,进入了镇党委领导的视野。能不能请他回来帮助乡村建设?大家在找到周恩涛之前,心里都拿不准,一边是经营红火的建筑工程,一边是贫穷落后的乡村,他会回来吗?
镇领导千里迢迢赶到了工地,站在周恩涛的面前时,周恩涛惊呆了:“你们怎么来了?”明白镇领导来意后,周恩涛非常感动。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地作出了选择:回村里当“村官”,带领全村共同致富。“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有义务把村庄建设好、发展好,面对父老乡亲的期盼,我没有拒绝的理由。”
当村委会主任的第二年,周恩涛就个人出资17万元,为村民新打了一眼灌溉机井,并铺设了3500米长的输水管道,实现了全村水浇地的全覆盖。同时,引入肉牛养殖技术,扩大村民的养殖规模,让全村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真正带来了好项目。2003年3月,周恩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
周恩涛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村民有急事、难事,他都记挂在心上。
村里的孤寡老人王忠,长年独自一人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更是艰辛。周恩涛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一有时间就过去看看,生怕他饿着冻着,还经常自己出钱让妻子买一些鱼肉和食品送过去。对于村里的贫困户,逢年过节,周恩涛更是带上自己花钱置办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挨家挨户去探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周恩涛说:“我是一名党员干部,只要有我吃的,就绝不会让一户老百姓挨饿受冻。”
周恩涛不仅记挂着本村百姓的冷暖,对“外人”同样热心。有一次,他去医院看望病人,路过急诊室时,发现一大群人聚在那里。这时,一位大夫急匆匆地走出来,对大伙说:“现在病人急需输血,血库里没有病人需要的血了,去外地调也来不及,病人家属有AB型血的吗?马上抽血!”听到这里,周恩涛没多想,抢上前去对大夫说:“我是AB型,抽我的。”当抽到500毫升时,大夫说不能再抽了。周恩涛问大夫:“够了吗?”大夫说不够,还差100多毫升,怕你身体不行,不能再抽了。周恩涛忙说:“没事,我能顶得住,救人要紧。”抽完血后,患者家属给他钱,他一口谢绝。
妻子知道此事后,埋怨他“太傻了”。周恩涛说:“能在危急时刻救人一命,我看这个傻子当得值。”
让村民住进了别墅
“村民富裕了,村里的面貌一定要改变!”居住环境的脏乱差一直是周恩涛的心病。2008年,他研究村里情况后产生个大胆的想法,彻底改变村庄面貌,让村民住上别墅。
“住别墅?农民住别墅,可能吗?”“养殖小区刚刚建好,才受益就要拆了,实在难受。”一听到要拆迁建别墅,村民们都犯了嘀咕,拆迁一度成了大难题。
为了带动村民拆迁,周恩涛就从自家亲戚开始做工作,首先完成了家里的拆除,给村民们作表率。虽然拆迁时自家亲戚打头阵,但在分房时,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没有照顾亲戚,这引起了亲戚的不满。“我不是眼里没亲没友,只是我干着书记,就要一碗水端平。”周恩涛说。
最终,别墅落成了,村民也搬进了新居。可就在这时,周恩涛的身体却因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被累垮了。2010年,他被诊断出患上癌症。直到2015年去世,这段休养的时间里,周恩涛依然念念不忘为村庄发展谋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