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7日
第08版:08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

深耕传承沃土,“杂技之乡”金字招牌越来越亮

走进吴桥县罗屯小学,一群孩子正在杂技老师指导下,伴着欢快的音乐练习转毯等杂技动作。

这是吴桥县开展“杂技进校园”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吴桥各个中小学和幼儿园,孩子们利用校本课程、体育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杂技基本功练习,已成为常态。

任何一门技艺,要实现长久兴盛,都需要深厚的文化土壤为依托。在吴桥,杂技艺术生生不息,杂技艺人层出不穷,这与师带徒、团带班、鼓励开办专业学校、开展杂技进校园、打造杂技专业村等各种形式的技艺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杂技进校园,不仅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让学生体会传统艺术的魅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不畏困难、持之以恒、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吴桥县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仅是中小学校园,在吴桥,还发展了15个杂技专业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小院内外,人们习练杂技的场面成为乡村一景。

基础普及如火如荼,专业杂技教育更是生机盎然。据统计,截至目前,吴桥全县现有杂技学校28家,常年在校学员达1800余人。在省、市大力支持下,吴桥县积极推进“3+2”中高职一体化办学,通过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办学,成立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杂技艺术学院,打通了杂技职业教育中职到高职的通道,解决杂技学员学历提升问题,为培养高素质、知识型杂技人才奠定基础。

这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所专业培养杂技人才的中等艺术学校,创建于1985年,30多年来,一批批杂技艺术人才从这里走向各个专业团体。2002年开始,学校受文化部委托,承担为国外培养留学生任务,并招收了第一届非洲留学生;2005年,商务部、文化部把学校列为国家长期培养外国留学生计划项目。学校常务副校长齐志义告诉记者,目前从学校走出去的外国留学生有近400名,就业率达100%,他们成为欧、亚、美、非洲等20多个国家的杂技人才,更成为向国际推介吴桥杂技的桥梁。

“走出国门的吴桥杂技艺人,足迹遍及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我市仍有400多名杂技艺人侨居海外20多个国家,传承着这一古老民间技艺,受他们的影响,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的许多马术节目都带有沧州杂技的表演特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以“杂技+”为支点,唱响文旅融合大戏

文化惠民,文化更要富民。进入新时代,有着2800多年历史渊源的杂技,正成为全市文旅融合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文化符号。在一年一度的旅游发展大会上,杂技文化都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内唯一的AAAA级杂技旅游景区、我国最大的民俗旅游景区和世界唯一的杂技主题公园……吴桥杂技大世界自建成以来,年均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带动相关从业人员2.5万人,年综合收入约3亿元。在这一成功案例带动下,吴桥以杂技文化为依托,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以特色文化资源吸引项目,以优良发展环境留住项目,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新引擎。

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全域旅游最优服务。围绕杂技文化旅游发展,先后投资5亿元打造京台高速吴桥出口至衡水界段改建工程;投资6395万元打通105国道和运河堤顶路;投资560万元对全长9公里的堤顶路进行硬化、绿化、亮化;投资500万元建设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了集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市场推广等于一体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让游客实现“一部手机游吴桥”。

狠抓项目建设,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推进投资1.5亿元的球幕影院、投资3.85亿元的大运河文化展馆区、投资20亿元的杂技山水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重点围绕旅游标识、基础设施、节目质量、服务水平、智慧旅游、绿化美化等方面,对杂技大世界、河北线装书博物馆、酒章文创园、运河公园、大运河民俗展馆、杂技大剧院、云瑧金陵杂技酒店等建成项目进行提档升级。同时,加快推进金鼎古籍博物馆、酒章文创园、大运河民俗展馆等创建AAA级景区工作,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吴桥以“杂技+”为支点,撬动全域旅游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推进“杂技+农业”。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赵家茶棚为中心,辐射东何村、西何村等7个自然村联村共建农村新兴社区,加快大运河、曹洼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旅游专业村和杂技专业村,引导农民把“种农田”变为“种风光”,把“美丽风景”变为“美丽经济”。

推进“杂技+文化”。把杂技文化、大运河文化元素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重点推进孙福有故居、澜阳书院创建AAA级旅游景区等工作,同时发展好“杂技+康养”“杂技+商贸”“杂技+互联网”等新业态。

千年运河梦,百代杂技缘。伴着运河的水声,杂技与狮城文化同生共融,正阔步走向崭新的未来!

2021-05-27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3602.html 1 (上接第一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