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8日
第01版:01

“科技驱油”绘新景

——走进华北油田看发展

本报记者 李 倩 本报通讯员 李汀舟 周 浩

5月,冀中大地草长莺飞、生机盎然。毗邻雄安新区的华北油田处处充满活力,一场“大干九十天,日产增百吨,建党迎百年”的劳动竞赛,正进入高潮。几十名“石油红”在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的工地上挥汗奋战,用辛勤劳动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劳动交响乐”。

作为中国石油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开发、建设的大油田,华北油田创造了当年建设、当年开发、当年收回国家投资的石油工业勘探“奇迹”。1975年,原钻井二部3269钻井队在任丘构造开钻任四井,揭开冀中地区古潜山油气藏的神秘面纱。从1976年1月,3万石油大军齐聚冀中,一举建成中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打出日产5435吨、中国单井日产最高的井——任9井;创造出中国油田最快的开发纪录,早期钻探的14口井日产达到3万吨;1979年生产原油1733万吨,连续十年稳产千万吨以上,为国家原油产量突破亿吨大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风云际会,时代变迁。以传统油气资源采掘为主的老油田,如何打造抵御油价风浪的“经济防波堤”,又如何扩大优质供给规模?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风云变幻,华北油田坚持稳油增气,发挥能源多元、业务多元的优势,构建上下游一体化、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发挥技术、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增加市场开发力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在更广阔领域、更高层面推动多元发展,以新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激发新动能,步履稳健地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全面建设现代化能源公司。

2006年5月,油田公司从实现油气资源有效接替、大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成立煤层气勘探开发机构,凭借技术实力进军煤层气新能源领域,3年建成国内第一个规模化煤层气田和煤层气处理中心。面对高阶煤层气开发这一世界级难题,华北煤层气人不断摸索煤层气开发规律,形成了“建设标准化、技术工业化、运作市场化、现场自动化”的建管模式,在沁水盆地第一个率先探明了国内千亿方规模储量区,第一个建成了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第一个实现了煤层气管输商业化运营,第一个打通煤层气产业链。

城市燃气和气化农村,是华北油田完善天然气全产业链,打造新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的“重头戏”。任丘居民以往取暖烧大渣煤,一户居民一个冬天要用2.5吨到3吨,一年烧煤得用3000元,而现在用天然气取暖一冬天大概1000立方米左右。费用虽与烧煤持平,但仅任丘采暖就减少100多万吨散煤用量,换来了便利和清洁。货车司机张师傅自从改用加气车后,每天能节约燃料费用440元,按每月跑25天算下来,每月可节约燃料费用1万余元。数字传达的不仅是清洁能源利用量的增加,而且还是油田公司燃气能源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在这场从煤到气的转变中,华北油田抓住国家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河北省实施“气代煤”等重大机遇,统筹资源掌控和市场拓展,依托油田自产气、管网气、山西煤层气、自储气以及海外进口气的资源底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构建起城市、农村燃气两翼齐飞格局。华北油田成功开发冀中地区天然气藏,第一个将清洁的天然气输送进北京、天津,开启城市绿色发展的序幕;同时,推进“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建成华北石油化学药剂厂,为千万吨级华北石化奠定基础。

跬步前行,由量到质;破茧之时,蛹已成蝶。在单一油气生产向多类型业务协调并进的转型中,华北油田自主研发形成了一批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潜山油藏勘探开发、岩性油藏、复杂断块油藏、(下转第四版)

2021-05-28 ——走进华北油田看发展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3653.html 1 “科技驱油”绘新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