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出场教师:
河北省高考阅卷质检组专家、市一中语文教师 刘宝增
市一中数学教师 温和群
市一中心理教师 张 静
学科复习:有的放矢 保持做题手感
对于最后一周的复习,刘宝增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注重背诵。背知识点,背题目问法,背答题规范,背答题思路。把八省联考、一二三模和最后的押题卷全都打开,放在面前。看每一道题目的问法,总结出命题特点;看每一道题的解答,总结出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一道题目,会了不一定写得出来,写得出来不一定能拿到满分。所以,要分分必争,做到心里有,手上有,卷上有,分上有。
其次是练,就是做题。有的人认为距离高考近了,要减少做题量。但背过了经典题型,背过了答题规范,遇到没见过的题怎么办,还会不会手忙脚乱?因此,刘宝增建议,为了保持做题的手感,每天每个学科还要保持做一套题。每天做题,可以让大脑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也可以保证书写速度不会下降。考前的训练就如同实战演习,只有做好了应对一切未知情况的准备,最后才能行动自如。
第三是思,即对于最后练习题型以及作答情况的检查和思考。做对了,是不是满分?做错了,错在哪里?认真反思,最后找到题目和正确答案之间的桥梁。
提到作文备考,刘宝增指出,高考会充分体现教育“立德树人”的要求,既是对考生思维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其人生观、世界观的考查。因此,无论什么题目,最后一定会落到考生对于人生、社会、民族、国家的情感与认知上。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先忧后乐,家国情怀,一定会在、也应该在考生的作文中有所体现。为此,考生对于抗击疫情、脱贫攻坚、建党百年、火星登陆、日本大洋排污、巴以战火纷飞、吴孟超肝胆春秋医者仁心、袁隆平禾下乘凉稻花飘香等这些素材都要做到了熟于心。
调整状态:积累成功经验 学会适度放松
如何调整身心,让自己在走上考场时保持最佳的状态?张静给出了4个妙招:
精准发力,积累成功经验。在最后7天的复习时间里,考生可以模拟高考时间和科目进行练习,对应高考的时间节奏。尽量将复习计划精确到每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的安排,并且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效率,每完成一项就在后面打一个大大的“√”,以此增强学习的获得感和控制感,忙而不乱。
对于那些“明明懂了却还是做错了”或者“做的时候想不到,考完试一对答案就马上有解题思路”的题目,要进一步熟悉其知识点和解题思路,并且在同类型的练习中积累成功经验,既能有效地查漏补缺,又能增强信心。
接纳焦虑,学会“正念思维”。产生焦虑情绪并不完全是坏事,适度的焦虑可以保持大脑神经清醒和注意力集中。因此,当出现紧张和焦虑时,不要一味想着消灭它,而要学会接纳,并通过“正念思维”与它好好相处。可以尝试与这些想法进行对话,“我很在意高考的结果,那我现在可以做什么让结果更好”,把注意力从“对最终结果的担忧”转移到“此时此地的行为”上来,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尽力而为,为所当为。
适时放松,滋养好状态。在争分夺秒复习的过程中,感到学不进去时千万不要强迫自己,可以通过适当放松来滋养“好状态”。不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跳绳、打太极拳、跳健身操等,时间可以控制在每周3至4次,每次30分钟左右。此外,正念练习可以使我们情绪稳定并放松下来。最简单的正念练习是呼吸放松法。找一个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坐在椅子上,一只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一只手放在腹部,闭上眼睛,感受自己的一呼一吸,深深地吸气,慢慢地呼气……5分钟的时间,放下所有焦虑与不安,静静地与自己相处。
坦然面对,失眠不慌张。很多同学担心在考前那晚会失眠。张静说,其实睡眠对考试的影响微乎其微。当感觉自己难以入睡时,无需辗转反侧,想象自己正躺在温暖的沙滩或舒适的草地上,微风轻拂,感受到周围的环境暖暖的、柔柔的……即使处在不愉快的感受中,也依然可以体验到平和与宁静。当开始接纳和允许,失眠小精灵就会悄然离开。
稳定心绪:家人相伴 给予理解与尊重
高考不是孩子一个人在奋斗,考前最后一周,家长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创造一个良好的迎考环境。
高考将近,在紧张的复习过程中,孩子偶尔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在所难免。孩子的焦虑和压力,往往还会通过情绪表达,要理解这个时候孩子很多的情绪不是在故意找茬,而只是需要一个出口发泄。此时,家长应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及时帮助他们化解负面情绪。如果孩子向家长倾诉压力大、烦躁、焦虑等,家长只需充分理解,耐心倾听,让孩子把想说的话说出来。相信孩子,不要刨根问底。家长的平常心,会让孩子把考试看得淡些再淡些,复习起来就会神清气爽,面临高考也会处之泰然。
保持孩子的正常饮食,短期内食谱变化不要太大。因为肠胃需要一定时期的适应,否则会影响身体的状态。补脑不一定要大鱼大肉,豆制品和蔬菜也可以很好地补充微量元素。一日三餐要注意荤素搭配,新鲜的水果蔬菜不能少,品种多样才能保证营养全面。
考试这3天是否陪考,要尊重孩子的意见。有些家长认为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关心孩子,考前一周和高考3天很关键,所以请假在家,全程陪读陪考。其实这两个阶段,恰巧是孩子最敏感的时期,家长是否陪读、陪考需要事先和孩子商量。如果孩子谈到高考的结果和志愿等话题,家长要在关心的基础上表达出尊重孩子选择的态度,让孩子放松心情,排解压力。
走进考场: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在考场上,如何科学安排时间,在做题的过程中又该注意哪些细节?温和群为考生们做出了详细解答。
开考前20分钟,核验完身份信息在考场内坐定后,如果比较紧张,不用担心,告诉自己:适度的紧张,是非常好的状态,可以提高应试的兴奋度和专注度,从而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灵活。
开考前15分钟,答题卡发到手里,快速填涂个人信息,反复核对,直至无误。
开考前5分钟,试卷发到手里,虽然不能动笔,但是可以眼看、心想,确定前面几道题的答案。
答题开始,在客观题中,选择题的设置一般从易到难,但是题目简单并不意味着好拿分,所以考生要更加仔细。千万不要因为紧张就忘了做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原则——小题小做。排除法、验证法等处理方法都可使用。
面对主观题,务必认真审题,尤其是审清条件、要求,要特别留心关联词语和关键字。概述题力求语言简洁;论述题则要分条回答,以求得分点清晰。力争卷面干净、字迹工整,但不要因精雕细刻而刻意放慢速度。字体不要太大(也不要过小),尽量留边留空,以备检查出错误修改补充。一道大题如果有多问,一定要写清每一问的小题号,而且宁可前紧后松,也不能前松后紧,防止出现题没答完但已经没地方写了的情况。
答题时可能会遇到面熟的题目,但越是这样越要提醒自己,避免惯性思维,不要凭记忆中题目的解法草率作答,要仔细审题,区分它和记忆中题目的异同点。
科学分配时间、不恋战,防止前松后紧。对于久攻不下的题目,不要太执着,先放一放。对于选择题,不妨根据经验先选一个,后面有时间再回来考虑。如果时间分配不合理,会造成后面的题目会做但是没时间做了,这种失分是非常遗憾的。
在考试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感觉题目容易解决而一时又解决不了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瓶颈效应”。遇到这种情况,先进行深呼吸放松,慢慢放下紧张情绪,进入平和状态。然后,通过情境、结构联想,回忆与该问题有关的学习内容,发掘出有用的材料和线索。另外,还可以暂时放下当前的题目,先做别的题,过会儿再回头思考,说不定会从其他题目中得到启发而豁然开朗。
考试结束前15分钟,听到考场上的语音提示后,先停下来检查一下:选择、填空题是否在答题卡上填涂完毕、已经做完的主观题是否还有细节需要完善。检查完毕,马上回到没有完成的题目上继续进行,告诉自己:15分钟不是鸡肋时间,可以做很多事,只要没到结束时间,能多做一步就多做一步,只要写了,就有可能得分。如果剩下两个大题没完成,建议先做每题的第一问。时间快到了,若还有部分客观题未作答,已经来不及一一思考了,可根据自己已答题的选项,选最少选择的选项填写。
考试结束,走出考场,这就意味着,这一科已经结束了。不要和同学讨论试题、核对答案,更不能念念不忘本应该做对而丢了分的题。考完一科忘一科,这才是最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