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 版
责任编辑 郭云静
电话 3155069 电邮 czrbzkb2011@163.com
2021年6月3日 星期四
农历辛丑年四月廿三
ZHUAN BAN
—热烈庆祝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暨2021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1年5月28日至5月3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与两院院士大会同期召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盛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李克强总理出席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充分发挥人力人才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王沪宁同志出席第三次全体会议并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科技工作者要当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的致词。
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挥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作用,深化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组织建设,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为推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认真学习了中央领导同志讲话,选举产生了科协“十大”全委会委员及主席、副主席、常委,通过了关于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章程》的决议、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决议,关于开展“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行动的倡议。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开展“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行动
——《关于开展“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行动的倡议》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征程
——“科技三会”召开5年来我国科技工作成就综述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深切感受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呼唤。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倡议开展“自立自强 创新争先”行动。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筑牢信念信心,牢记初心使命,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人生理想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业中。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矢志爱国奋斗,当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构筑国家永续发展、持久安全的科技长城,共同书写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精彩篇章。
创新创造、勇攀高峰。坚持“四个面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勇闯创新“无人区”,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
扎根大地、自觉奉献。践行科学家精神,严谨治学,全心投入,做清新学风、清正作风的营造者。甘当人梯、奖掖后学,协力托举人才成长。主动投身科技志愿服务,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新知,倡导科学方法,助力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面向世界、开放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力量。
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众心向党、自立自强,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我市代表卢怀玉再次当选中国科协常委
火星探测车 据新华社
“嫦娥”“天问”向宇宙深处进发,量子信息、干细胞研究勇闯“无人区”,5G、高铁点亮美好生活……
2016年5月30日,“科技三会”吹响了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5年来,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成果涌现:
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你好,火星!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这是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被海外同行称赞为“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探火之旅只是大国科技奔跑向前的一个缩影。
5年来,我国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44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4%。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惊艳亮相;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等前沿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成果……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与此同时,科技成果快速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5G成功商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加快应用,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0万家……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我国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中国科协于2020年起推出“科创中国”品牌,百余名院士挂帅,137家全国学会、279家地方科协联动组建105个“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组织近4000名科技工作者为基层提供科技服务。
人民至上:
科技利器丰富民生福祉内涵
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从14天完成核酸检测试剂研发和上市、迅速筛选评价一批有效治疗药物,到目前已有5款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或紧急使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迎难而上、集智攻关,在疫情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5年来,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研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项目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累计154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
党的十八大以来,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成为支撑全面脱贫的一支“硬核”力量。中国科协推动建立科技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全国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达104万人。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智志双扶助力脱贫攻坚,组织1.2万个农技协(科技组织)、19万名科技专家帮助390万人脱贫。
厚植沃土:
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
近年来,我国统筹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一批优秀科学家荣获国际重要奖项;实施统一的外国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签证制度,办理外国人才工作许可近65万张。
在此基础上,我国出台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措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系列措施;推动解决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问题,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启动“揭榜挂帅”改革,谁能干就让谁上。
一系列改革令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脱颖而出。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超过60%的完成人年龄不足45岁。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中流砥柱、科技计划实施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我国建立了一套服务各地区、各类人群的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提升,为优化创新生态厚植科学土壤。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从2015年的6.20%提升到2020年的10.56%。
“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只有让科学精神成为主流价值,全社会的创造智慧和创新热情才能充分涌流。”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怀进鹏说。
据新华社
科 普
市科协聘任“中国科协十大代表”安娜为兼职副主席
中国科协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合并,正式成立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统一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推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李四光、周培源、钱学森、朱光亚曾分别担任第一、二、三、四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光召为第五、六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主席,韩启德为第七、八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主席,万刚为第九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算上这次,中国科协先后召开了10次全国代表大会,前九次开会的时间分别是1958年9月、1980年3月、1986年6月、1991年5月、1996年5月、2001年6月、2006年5月、2011年5月、2016年5月。
其中,第二次会议召开的时间与第一次会议相隔22年,这次会议是中国科技团体发展史上一次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的大会。第三次会议与第二次会议间隔为6年,从第四次会议开始,每隔5年举行一次大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这是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自立自强,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30日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具体工作由中国科协、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张智超
科技创新在沧州
参加本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众多代表中,有两位来自沧州。他们分别是沧州市科协名誉主席、国欣农村技术服务总会会长卢怀玉,沧州市科协兼职副主席、沧州师范学院科研处长安娜,其中,卢怀玉当选为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委。
两人参会,一人当选常委,在安娜看来,这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是对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种肯定。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加快推动沧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努力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打造‘十四五’时期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和发动机”列为重要发展目标,高度重视科技工作,重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驶上快车道,开创了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市、美丽沧州新局面。在政策支持上,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深化科技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意见》《沧州市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30多个,涵盖科技创新改革的各方面各领域,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在创新主体上,围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强化服务指导,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从2012年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51家增长到795家,总量排名全省第5位;科技型中小企业从无增长到11264家,总量排名全省第3位。
在创新平台上,全市现有各类省级研发平台160家,“双创”服务载体103家,高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795家和11264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68.2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79件。以“18+7”县域特色产业和“6+5”市域主导产业为重点的32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项目80项,申报知识产权138项,制定标准22项,转化科技成果37项。
在创新成果上,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为重点,引导激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活动,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提高全市科技创新能力。2012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83个,支持资金25135万元;实施省级科技计划项目524个,支持资金23926万元;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项909个,支持资金41465万元,其中支持企业研发后补助项目120个,资金5887万元。2012年以来,全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河北省科学技术奖52项。
在创新人才上,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智汇沧州”人才立市战略,通过政策引导支持,搭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载体,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聚集高端人才优势资源。引进各类高端科技人才1653名,其中:合作院士25名,高级职称631名,中级职称423名,外国专家186名。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为我市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再接再厉、勇毅笃行,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沧州正在科技创新之路上奋力书写全新的时代答卷。
张智超
南开大学——沧州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