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4日
第07版:07

以信承瑞为代表的沧州电缆企业,依托当地产业优势,根据客户不同特点,探索开发不同类型的智能电缆产品,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电缆智能化管理维护,保障了基建项目的安全运营

智能电缆护航高铁安全

本报记者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王永飞

高压电缆生产下线

创新研发引导新产品不断涌现

自己报警的智能电缆

6月1日,一位远道而来的客户代表站在信承瑞电缆有限公司的高压电缆垂直生产塔下,目送着一根高压智能电缆缓缓走下生产线,一颗焦急的心才缓缓放下。

“我们公司负责国内一条高铁的建设工作,按照施工要求,铁路牵引电力系统使用信承瑞的智能电缆。由于近期加快了工程进度,公司马上派我来‘抢’电缆了。”看着正在打包的电缆这位客户代表说。

“近年来,我们瞄准高速铁路市场,开发了智能电缆集成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能够提前确认哪一段电缆出现了问题,防患于未然,为高铁跑得更快更稳提供保障。在目前国内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铁市场,我们占到了70%的份额。”公司助理总经理董博文说。

董博文表示,高速铁路运营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系统,其中牵引供电系统是为整个系统提供动力的“心脏”,系统所用的27.5K v电缆则可视为供电系统的“血管”,其运营状态直接影响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营。

在现实情况,供电系统电缆可能由于在敷设时遭遇“野蛮施工”、工作环境恶劣、长期过载运行、机械外力伤害等原因造成绝缘或外护套损伤,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会造成电缆局部放电,最终导致击穿绝缘层,给高铁运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对27.5KV电缆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成为保障整个高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智能电缆集成系统基础就是在电缆生产同时,将两根光缆内置在电缆中,然后再配套电缆附件以及分布式光纤在线监测产品,最后将各部分组成一个系统集成,在保证电缆质量的同时,实现了对电缆全线进行实时监测、对潜伏的故障点及早发现并进行预警、故障发生时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日常监测数据累计等功能,协助客户提高线路的智能运行维护能力,实现电缆全生命周期在线实时监测功能,全面保证高速铁路供电系统安全、绿色、智慧运行。

产业优势破土而出

董博文表示,公司能成功推出智能电缆,要感谢沧州的产业优势。

原来,信承瑞之前是一家业内知名电缆附件企业,通过引入吸收德国先进技术与国内制造的平台优势,致力于基础材料研发及应用。在他们重组安凯特电缆有限公司后,成为一家主要生产中高压电力电缆及电缆附件、检测设备以及各类电气产品的综合性电缆企业。

在成为真正的电缆企业后,他们敏锐地发现,智能电力的发展是大趋势,于是开始提前研发智能电缆及相关产品。依托企业完整的产业布局,信承瑞逐步掌握智能电缆核心技术,并将电缆附件、检测设备融为一体,形成智能电缆系统,为迎接智能电缆大范围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董博文说:“公司能持续保持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也与建立创新研发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密切相关。”

2019年5月,信承瑞成立研发中心,并在实际研发中,成立课题组,由工程师、技术人员、一线机组长等精干力量组成,对每一个课题进展情况、投入情况、转化情况进行跟踪考核。

通过不断创新,信承瑞已成功完成平滑铝护套高压电缆及27.5KV铁路尼龙电缆的科研攻关。其中27.5KV铁路尼龙电缆在全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完成成果转化。“在野外施工环境下,对线缆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克服各种复杂的自然条件,还要防止蚁类、鼠类的咬噬,尼龙电缆解决了这个问题。”董博文说。

目前,公司还拥有直流高压电缆、高寒高海拔智能铁路电缆等10多项高精尖电线电缆类科研项目。

创新支撑进军双循环

积极构建产学研用的创新体系,信承瑞先后与东南大学、华中科技、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组织科研课题30余项,开发转化成功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线缆产品。

同时,信承瑞还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按客户的要求提供电缆的选型、设计、生产、安装敷设、验收到通电运行等成套服务,还可提供大长度、大规格、皱纹铜护套、不锈钢护套、无卤低烟等有特殊结构要求的电力电缆。

在我国高速铁路网快速建设过程中,信承瑞提供了成套解决方案。从京津到京张再到京雄,从武广到成贵,信承瑞的解决方案正逐步得到高铁建设方和运营方的认可。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在保持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信承瑞积极开拓国外市场,先后参与越南国家电网、新加坡人工岛电力项目、法国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澳大利亚天然气项目及巴拿马国家电网高压电缆等重点项目的建设。

为了打开国际市场,他们推出定制化服务,按照客户要求,可以生产各种国际标准电力电缆,还开发生产阻燃耐火型、防水型、耐寒型电缆产品。

目前,在超阻燃电缆三类标准中,信承瑞生产的阻燃电缆达到了A类,在高温等级、持续时间上不断刷新纪录,满足了高铁运行过程中几百度高温的使用要求,使用年限上也比同类产品延长了数倍。

“为了做到电缆在-40℃不会开裂,保证弯曲度指标需要,我们开发了耐低温风能电缆,满足了国内及国外高寒地区工程项目需要。”董博文一脸兴奋。

2021-06-04 本报记者 吴 梦 本报通讯员 王永飞 以信承瑞为代表的沧州电缆企业,依托当地产业优势,根据客户不同特点,探索开发不同类型的智能电缆产品,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实现电缆智能化管理维护,保障了基建项目的安全运营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4732.html 1 智能电缆护航高铁安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