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08日
第02版:02

党组织引领 南堤村建成北方“小江南”

——沧县“春润”以党建促发展纪实

袁振强展示水稻秧苗。(资料片)

工作人员在田间插秧。(资料片)

孙晓卉 杨雪姣

昔日荒地摇身一变,成了蟹肥、稻花香的北方“小江南”;村民凭地入股,家门口就能把钱挣;曾被戏称“小偷都不光顾”的破落村,如今成了城里人眼中的“网红”打卡地……

在沧县兴济镇南堤村3800位村民看来,这一切的改变,都要归功于袁振强和村里其他6名党员企业家投资成立的沧州春润发食品有限公司。

本在市区做买卖的党员袁振强心系村庄发展,凭借“赔了算我们的,赚了村集体和乡亲们按股分红”的豪言壮志,率领公司流转土地、开展经营,真正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和企业的资金、经营、市场优势结合并充分发挥出来。仅去年一年,南堤村村集体和村民参股企业沧州春润发食品有限公司销售各类产品2720吨,实现营收2218万元,村集体分红56万元,村民分红345.6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富民之路。

依托党的好政策创办合作社

走进南堤村“现代农业园区”,绿油油的稻苗迎风摇曳,水中河蟹、稻田鱼不时探头,各种野生鸟类拍打着翅膀在稻田里觅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南堤村是一个纯农业村,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落后面貌曾多年得不到改变。谈及以前的南堤,袁振强描述道:“以前南堤就是一个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村,村里穷得连路都修不起,那时我们管村里的路叫‘陨石路’,坑洼的程度你都想象不到。就这么说吧,小偷都不到我们村来,因为跑都跑不出去。”

别看袁振强一直在市区做买卖,可他的心却系在家乡,“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成了他放弃城里优越生活回到家乡的初心。在袁振强看来,村里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多,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就得整合全村土地,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村里这么多年种地都没弄出什么名堂,靠这还能发家?”“把这么多钱投到种地上,赔了咋办?”……在乡亲们看来,袁振强的想法无异于以卵击石,可袁振强十分坚定,“靠农业致富就得发展集约经营、高效农业。国家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有党的好政策给咱当靠山,没啥可担心的!”

延伸产业链,创新路上党员冲在前

2015年,袁振强挑头注册成立了“沧县春润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充满希望的创业征程。然而经过一段时间运营,袁振强发现,合作社种植普通大田作物只实现了“集约”,却没有达到“高效”。农产品真正赚钱的还是在延伸产品链条。但搞农产品深加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单靠合作社无法完成。为此,合作社决定采取引资入股设立企业的方式做大做强。

然而,走农产品深加工路子,设备、建厂等需要真金白银。“老百姓以土地入股,不会再往外掏钱,村集体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怎么办?”袁振强把目标“锁定”在村里几个企业老板身上,开始逐一给企业老板做动员。然而,一轮动员工作做下来,多数企业老板都婉言拒绝。创新计划陷入僵局。

夜深人静的时候,袁振强辗转反侧:“党给了我们好政策,难道就这么放弃?”想法刚一冒出,袁振强就给出了否定答案,“当时毛主席带着无数革命先辈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那时相比,这点儿困难算个啥?”袁振强暗暗给自己打气。

再做工作时,他把打破僵局的突破口放在同为党员的企业家身上。“兄弟,咱都是党员,为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蹚条路,真赔了钱也是为了乡亲们,这就不叫赔。”袁振强的一番话,打动了众人,6位党员企业家当场表态入股。

就这样,沧州春润发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了,其中7位投资人各占10%的份额、村集体以废弃砖窑地入股占10%的份额、部分村民以流转土地入股占20%的份额。村集体以及以土地入股的农民不投资、不承担任何风险。“就是说,赔钱是投资企业的,赚钱按股分红。”袁振强说。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公司成立了党支部,袁振强兼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并作为集体和村民股份的代表担任公司董事长。

做强合作社,乡亲们是最大受益者

公司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位于村子西南。墨绿色的厂房合围出宽广的打晒场,基地内,仓库、实验室、化验室、粮食加工成套设备一应俱全。

公司办公区特地辟出了一块场地作为展陈室,摆放着“鸡跳脚”玉米、黑帽白高粱、爬豆以及谷子、绿豆、大豆等杂粮老品种。

“要做高效农业就要做特色农业。我们种的都是粮食老品种、特色品种,公司只加工村里采用绿色方式生产的粮食,价格卖到普通品种的几倍。”袁振强说,目前,公司种植加工传统玉米、小麦、杂粮等达20多个品种,从去年开始大规模试种富硒水稻成功,为企业增加了主力新产品。

说起种水稻,袁振强告诉记者,沧浪渠和余庆屯干渠与大运河相通,都经过南堤村,近年,随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不断推进,两渠的水也多起来。合作社专门聘请专家对土壤和水质进行了化验,检测结果表明非常适合水稻种植。2019年他们从天津引进稻种试种,并进行稻田养蟹、养小龙虾、养鲤鱼试验,获得成功。除了种植杂粮和水稻外,合作社还试种了100亩食用藕、100亩食用玫瑰,还有100亩的采摘园。成片的稻田和水域还吸引了大雁、鹤、白鹭等众多的鸟类前来觅食,成了北方的“小江南”。

“我们现在不但生产粮食,还上了蒸窝头、馒头等做熟食的设备,开发了一冲即食的玉米粥速食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袁振强说,村里出产的富硒大米、杂粮、窝头、煎饼等不仅打入了沧州市大型商超,还按照线上线下双重销售的发展思路,与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进行对接,利用网商平台对几十个种类的老种子粮食产品、枣类等易包装食品进行销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如今的袁振强心里那叫一个美,他的美,来自于公司做强了,家乡变美了,更多的,还是乡亲们的生活更好了。70多岁的高振兰一直未嫁,是村里的五保户,生活一度十分拮据。自从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每年不仅能拿到固定的分红和土地流转金,她还在合作社打工,一天100元的工资。老人见人便说:“托共产党的福,俺现在的日子过得可好啦。”不仅是高振兰,公司成立至今,吸纳了100多名劳动力就业。

说到企业今后的发展,袁振强表示,下一步要建设农耕文化长廊、稻草文化长廊、科普教育基地和老种子基因库,往农业观光游方面发展,打造一个集种植采摘、滨水观光、运动休闲、科教农耕等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体,努力走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2021-06-08 ——沧县“春润”以党建促发展纪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4956.html 1 党组织引领 南堤村建成北方“小江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