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经过一个月的劳作,6月1日,1.2万亩海水稻全部完成插秧。站在稻田前,孙建敏笑了。去年试种2000亩海水稻大获丰收,尝到甜头的他今年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2万亩。“订单都签好了,这些海水稻收获后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地。”孙建敏说。
今年46岁的孙建敏是沧县风化店乡大白塚村人,虽出身农家,但他却没干过多少农活儿。16岁时孙建敏就外出打工,并在机械租赁领域打拼出一番成绩。近几年,机械租赁行业出现低靡,他动了转行的心思。
2019年,偶然机会,孙建敏陪朋友参加了一次农业招商推介会,看到了海水稻米。在那里,他还偶遇了一个做大米经销生意的远房亲戚,亲戚当场签下上万吨海水稻米订单。孙建敏顿时对海水稻来了兴趣,他从亲戚那购进40袋大米分给亲朋品尝,“口感微甜,香味浓郁。”亲朋们的回复让他动了种植的心思。
孙建敏找专业机构对海水稻市场前景进行调研,手拿700多页的调研报告,他对海水稻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海水稻也叫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的一种水稻品种,具有抗涝、抗盐碱、抗倒伏等特性。那一刻,他下定决心种植:“什么时候人都离不开粮食,而咱们这儿的水质和土质又适合种植海水稻。”
说这话,孙建敏不是空口无凭,他选择的种植地位于沧县与黄骅接壤处、南排河东岸。孙建敏找专业机构测量了土质水质,南排河水的碱性度非常适合种植海水稻。“一般海水不能用来直接种水稻,需要用淡水稀释,南排河水的碱度正合适,可以用来直接浇灌。”孙建敏说。
承包好土地后,他开始联系种子。他也记不清问了多少人,跑了多少地方,终于联系到了天津的一家海水稻育种公司。
谁知找到了门,敲开门却非常难。“我先后去了7趟才谈成。”孙建敏说。前三次他都吃了闭门羹,别说谈合作,根本没见到公司负责人。第4次,他特意拿着水样、土样和地形图去谈,他的诚意使事情有了转机,对方给他介绍了海水稻的两个品种,但同时也和孙建敏讲明:种植海水稻困难很多,希望他知难而退。可孙建敏吃了秤砣铁了心:“多困难也要把海水稻种起来。”随后,他又带着市场调研材料去谈,拿出了种植海水稻的全部诚意和信心,经过5个月的努力,对方终于被打动,愿意提供种子和技术支持。
2020年3月,在天津这家公司和沧州市农业新技术协会的帮助指导下,孙建敏开始归整稻田,5月,随着插秧机将秧苗插下,2000亩海水稻在盐碱地里“扎了根”。“种水稻是个辛苦活儿,每天太阳出来前用水泵上水,太阳落山后,再根据稻田情况排水。”孙建敏说,虽然这些事有公司的技术人员帮助,但他每天早出晚归“长”在稻田。
去年10月23日,2000亩海水稻大获丰收。“亩产750公斤,比在天津种植的同品种高出整整30公斤。”孙建敏手捧着稻米,心里乐开了花。更让人高兴的是,收获的稻米当即销售一空。
眼下,1.2万亩海水稻已经种下,种植品种增加到了4个,他的水稻田也成为天津这家公司的育种试验基地,有新品种可以优先种植。孙建敏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紧张和担忧,技术上不担心,销售订单也已拿在手。他心里有了更长远的打算:“以后根据种植情况,再扩大规模,争取带动周边百姓共同致富。”孙建敏说,当初转行农业是为了效益,如今他更想踏踏实实做点事,希望海水稻能在这片土地扎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