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晓卉
献县特殊教育学校聋哑班的教室里,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儿正伏在桌子上,一笔一画地书写着刚刚学会的汉字。这个11岁的男孩名叫刘俊青,因为天生聋哑,他的世界注定是无声的。就在半年前,一群热心人走近他,用爱敲开无声世界的大门,让幸福流进他的心田。这群人来自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刘俊青命运多舛,父亲在一次意外中去世,母亲身患残疾,妹妹听力也有问题。母子三人相依为命,生活困难。后来,妈妈改嫁至献县段村乡东留路村,刘俊青这才有了踏入校门的机会。然而,因为身体原因,刘俊青根本无法融入集体生活和课业学习中。他仅上了半年学,就辍学在家。那段时间,刘俊青在家或是帮着照看妹妹,或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有时间,他就跑到村小学门口,看着昔日的同学在操场上奔跑嬉戏,双眼满是渴望。何时再能踏进校园,成了压在刘俊青心里的一块石头。
一切的改变始于去年11月。当时,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通过当地志愿者得知了刘俊青的情况。刘灵臣是其中一员,至今,她仍记得第一次和刘俊青见面的情景:本应该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的年龄,却在家里照看妹妹。面对这个陌生的阿姨,他面无表情,没有任何交流。通过与刘俊青的奶奶沟通,刘灵臣得知了小俊青想要上学的心事和家人的顾虑。“能上学当然好,可你看俺家这情况,就靠儿子一个人打工挣钱,怕是这学费……”“您老放心,学费由我们来出!”刘灵臣宽慰老人说。
联系献县特殊教育学校、检查身体、办理残疾证,组织成员们忙前跑后,最终将入学时间定在11月24日。入学前一天,刘灵臣将刘俊青接到家中,准备好书包、笔、本等,还给他换上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再次踏进校园,刘俊青既紧张又兴奋,他紧紧牵着刘灵臣的手,东看看、西瞧瞧,打量着周围的一切。要离开了,刘灵臣拉着孩子的手说:“从今天开始就要在这里学知识了,一定要听老师话,以后每周五我都来接你回家,好不?”尽管听不见,可刘俊青心里明白,他点点头,一步三回头地跟老师走向教室。
孩子送进了学校,可刘灵臣的心却从未离开。她把自己的电话留给了老师,专门叮嘱:“孩子有啥事第一时间打给我。”一次,刘灵臣接到老师电话,说刘俊青拉肚子,弄得裤子、床上到处都是。放下电话她就赶往学校。在宿舍见到小俊青,只见他低着头,满脸通红。刘灵臣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就开始清理,擦洗身体,换衣服,清洗裤子、床单。
“孩子适应吗?情绪上有啥波动?学习跟得上吧……”每次跟老师沟通时,刘灵臣总是问个不停,生怕错过孩子在学校的每个细节。“俊青比刚来时开朗了许多,小家伙特别爱笑。”“俊青的运动能力特别强,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跳绳项目表现得可棒了。”“俊青学习时特别认真,现在已经会写不少字了。”……老师的每个反馈,都让刘灵臣的心里像吃了蜜似的。对于刘灵臣的爱,小俊青的心里又怎能不知道。他用行动表达着感谢。“每周五下午我去接他放学,一看到我,他就伸开双臂飞奔过来,搂着我又蹦又跳。这不,前些日子学校组织孩子们游单桥,我把老师拍的照片用手机放给他看,他别提多兴奋了,用手比划着跟我分享照片上的内容。”刘灵臣笑着说。
如今,刘灵臣依然遵守着当初的承诺,每周五接孩子放学,赶到献县汽车站,送上回村的客车。周一一大早,再按时赶到车站接上孩子,送去学校。时间一长,他们的故事在车站传开,客车司机们深受感动,专门安排刘俊青坐在副驾座位上,便于照顾。一次,因为特殊原因,刘灵臣晚到车站几分钟,司机便直接把孩子送到学校,让刘灵臣感动不已。
刘俊青的故事,仅是发生在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众多“故事”之一。市心连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在沧州市民政局正式注册的公益性组织,自2012年成立至今,社工们已经走访了200多个村庄、600多个家庭,先后帮助了123名来自残疾贫困家庭的儿童。“对于像刘俊青这样的孩子,我们要以扶志增能为主,让他们的明天充满阳光。”服务中心负责人孙素云说,他们计划今年暑假举办一场夏令营,将贫困家庭的孩子和正常孩子组织到一起,共同学习生活技能、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知识,为今后的学习生活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