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1日
第05版:05

用戏曲传播运河故事

——泊头李占武创作“大运河文化”剧本三部曲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王少华

大运河为沧州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丰盈着两岸人们的生活,也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泊头退休干部李占武历时一年创作出“大运河文化”系列戏曲剧本三部曲《运河赏花》《运河女儿》《运河家园》。

这三部曲涵盖流行于沧州大地上的京、评、梆三个剧种,其中的梆子还结合了船工号子,号称“号吼梆子”。这三部曲,或取材于运河民间传说,或取材于真实故事,体现了创作者对运河的感情和情怀。

“这是我献给大运河母亲河的礼物。”李占武说。

大运河的诱惑和戏曲的缘分

1975年,李占武被借调到当时驻扎在泊头大运河西岸的交河县桥闸指挥部工作两年。每天工作之余,都要沿西河堤跑上两大圈。晚上,当地的京剧票友们围拢在运河边的大柳树下吹拉弹唱。因为从小喜欢戏,李占武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在京胡的伴奏下,唱上几段样板戏,铿锵有力的京腔京韵随着运河水流淌至远方,而他也收获了快乐。

1976年,李占武改编的“活报剧”《买“爹”去报销》参加全省商业会。那是他第一次搞戏剧创作。很多年以后回忆和大运河、戏曲的缘分,如今已66岁的李占武,还是不由自主地想到40多年前那些美好的夜晚。

李占武是泊头市西辛店乡黄铁房村人。他爷爷是西河大鼓的三弦伴奏琴师,在父亲6岁时就去世了。父亲会拉京胡还会制作京胡,在他6岁时也去世了。在他的记忆深处,戏是他和未曾谋面的爷爷与印象模糊的父亲唯一的沟通方式。有戏的地方就有他。听见锣鼓响,他的心就动了,不由自主地追着戏班子到处看戏。

参加工作后似乎与戏绝了缘,他有近40年几乎没有碰过戏。中间只有1993年是个例外。那一年,他创作的小戏《打香油》在京津冀演出达300多场。

2006年,李占武退居二线后受邀到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工作。“在北京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每天晚上能看戏。”那时他成了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剧院的常客,买最便宜的票,观摩不同剧种的戏曲艺术,他像海绵一样,努力汲取着戏曲的营养。

2015年,他在沧州参与策划现代评剧《紫花丁》,戏曲创作的激情再次破土而生。从2018年开始,他接连创作了《公媳易嫁》《中国好人》《地道医院》等多部大戏的剧本。

三部曲背后的文化创意

随着大运河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占武关注起这条流经家门前的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两个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大运河流经沧州253公里,在沧州留下多处古迹遗产,以及众多民间传说,逐渐形成了具有沧州乡土气息与人文情怀的特色文化。大运河文化已经成为一个话题和主题,是文化学者和专家考察与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相信她会成为文化创作的永恒主题,成为沧州当今乃至未来的文化符号与活化石。”李占武说,越是了解大运河,创作“大运河文化”系列戏曲剧本三部曲的想法就越强烈。

从去年初开始,李占武的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早起沿运河景观西堤遛弯往返,一个小时边走边构思剧情、酝酿人物,一场戏的框架基本搭好,回来后就投入了创作中。他的创作速度很快,只要构思成熟,一天就能写出一场戏的初稿。剧中人物嬉笑怒骂都在他的脑海中。“这个人物适合旦角应工,那个人物用丑角或泼辣旦演绎更合适……”他俨然导演一般,调度指挥着笔下每个角色的一言一行。

“看不熟300部戏,不敢动心思搞戏曲编剧。”说起目前的戏曲创作,李占武胸有成竹。他说,所有的戏曲经历、看过的戏,现在看来,好像都是为今天的剧本创作而准备的。

每天,他沉浸在剧情中,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跌宕起伏。创作中,运河号子的声音不时在耳边回响。他想到,运河号子粗犷奔放,与激越高亢的梆子声腔一脉相承,是否可以把两者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属于大运河又具有沧州地方特色的“号吼梆子”来……

三部戏曲讲述运河古今

三部曲的第一部,李占武命名为《运河赏花》。这是一部新编历史剧,创意来自在泊头流传已久的乾隆皇帝观赏梨花的故事。剧本借鉴京剧《游龙戏凤》的模式与风格,故事风趣幽默,展现了大运河两岸旖旎的自然风光与人性之美,体现了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部《运河女儿》塑造了一位正义善良、圣洁美好的运河女儿形象。故事生动有趣,人物鲜活可爱,讴歌了新时代年轻人奋进向上、追求正义与崇高的道德情操。这部戏改编自李占武本人的电影剧本《恋爱“嫌疑人”》,以爱情贯穿剧情。

第三部《运河家园》根据发生在泊头梨乡的真人真事编创而成,选题与取材均具有真实性与现实指导性。这部戏讲述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大运河畔“鸭梨之乡”,梨农的儿子李树钢高考落榜后,不甘贫穷、立志带领乡亲致富、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刻画了淳朴善良、顽强拼搏的青年梨农形象,具有浓郁的运河风土人情。

京、评、梆是沧州流传最广的三大剧种。李占武创作的这三部曲,涵盖了这三个剧种。“戏曲是体现中华民族美学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我想用沧州的戏音唱响大运河的故事,用戏曲艺术演绎沧州大运河文化。”他说。

2021-06-11 ——泊头李占武创作“大运河文化”剧本三部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5717.html 1 用戏曲传播运河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