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一大早,刚刚下夜班的胡效禹,就把他制作的3艘“南湖红船”模型,运到了位于运河区福馨家园的沧州市非遗传习所。这三艘模型是他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专门制作的。从去年8月开始构思,到前几天才完成喷漆,创作过程历时近一年。
43岁的胡效禹是运河区人,是一位痴迷铁艺创作的人。海军士兵的经历,让他对中国海军充满深情。他说,自己要用铁皮焊出一支完整的“航母编队”。
海军经历让他爱上军舰模型
今年43岁的胡效禹是一家企业的工人。胡效禹的姥爷和舅舅是老手艺人,锔盆,用铁皮做水桶、舀子。耳濡目染,胡效禹从小就对铁艺非常感兴趣,为大人打下手,逐渐掌握了铁艺工艺。
1995年,胡效禹参军,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名海军士兵。
“参过军的都知道,退伍时,都喜欢有一件弹壳工艺品作纪念。”胡效禹说,他的铁艺舰艇模型创作,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在部队里,他在战友那看到了一件用炮弹壳做的快艇模型,拿过来把玩才发现,制作水平、手法和他姥爷、舅舅相比差多了。
“焊点都在外边,而我们家是内焊,外边没有焊接点。”胡效禹说。
“你行,你做一个啊!”战友对他实施激将法。没想到,胡效禹果真做了一个舰艇模型,比例合理、美观结实,让战友们刮目相看。
从那时到退伍,胡效禹前前后后做了20多个舰艇模型,都被战友们“友好地”要走做了纪念。1999年退伍时,他为自己做了一个军舰模型。
难忘的军旅生涯,深厚的战友情谊,被胡效禹浓缩在了一个个军舰模型里。从此,他就爱上了军舰模型。
焊接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退伍后,胡效禹在一家企业参加了工作,并很快结婚成家。工作之余,他开始重拾舰艇模型创作。
铁艺艺术创作,是工艺创作中很常见的一种形式,但像胡效禹这样做铁艺军舰模型创作,却是少之又少。
他制作海军舰艇模型使用铁艺传统工艺,将白铁皮裁剪出一块块长方形、扇形、梯形等,再经过钣金、焊接、打磨、喷涂上色、组合拼装而成。使用工具简单,剪刀、榔头、手钳、烙铁即可。
很快,家里成了胡效禹的创作室。屋里屋外,床上地下,各种规格大小不一的铁皮、工具、图纸到处都是,而喷漆的油漆味儿,更是熏得人难受,这让妻子很不高兴。“好好一个家让你弄得乱七八糟!”一天,妻子忍无可忍,把胡效禹的东西打包放在了一边。胡效禹下班回到家,看到干净的家和自己的那一堆东西,和妻子发了一顿脾气。
“后来和媳妇道歉好几天,毕竟咱理亏。”胡效禹笑着说。
一件作品从构思到把成品展现在人们面前,需要胡效禹做大量的工作:搜集资料、画图绘制、“开模”、焊接……每一道工序胡效禹都要力求精准展现。
胡效禹的汗水与坚持换来了成功,一艘艘军舰模型在他手中相继诞生。2015年,他的金属铁皮焊接艺术被沧州市列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胡效禹也成为铁皮焊接艺术非遗传承人。
用铁皮制作“航空母舰”
近年来,胡效禹的作品愈发成熟,他已经先后制作了50余艘军舰模型。其中,最大的航母模型长达1.2米,创作时间一年半。他的作品先后多次入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展览,他个人也多次获奖。
运河区南湖街道办事处民主社区得知胡效禹的事迹后,专门在社区办公楼上为他设置了一间非遗展室兼创作室。胡效禹开始带着自己的作品进学校、进社区,将铁艺非遗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铁艺、热爱祖国。
制作航母模型时,胡效禹以军事期刊和书籍上的一些图片资料做参考,自己研究绘制军舰的比例图、细节处理等。“就仅仅是航母模型航首曲度我就打磨了好久,跑道上我还制作出了飞机轮胎印,都是为了细节更逼真。”胡效禹说。
胡效禹现在最重大的创作计划,就是打造整支航母模型编队,这支编队要有20多艘军舰,包括航空母舰、万吨级055导弹驱逐舰以及多艘两栖攻击舰、登陆舰、补给舰、潜艇……现在他已经完成了4艘军舰和4艘潜艇模型的创作,其他模型还在构思和创作中。胡效禹表示,为了自己,为了家乡,为曾经服役的中国海军,他不管用多长时间,也一定会把航母模型编队全部制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