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徐玉鹏
6月13日凌晨5点,位于黄骅市李子札村的河北省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志清指挥六台大型收割机开始收割作业。短短几个小时,就收割了小麦二三百亩。
随着一车车的旱碱麦脱粒晾晒,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有关专家的见证下,合作社对示范区的旱碱麦进行测产。“亩产平均突破370公斤,比前几年旱碱麦的产量增加了近一倍。”看着测产的结果,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闫旭东高兴地说。
就在张志清在现场忙碌的同时,他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相继接到的几个电话,都是北京、天津等地面粉厂的负责人在寻求合作。“我们这3000多亩旱碱麦主要是作种子,按照高于每年小麦市场最高价15%的价格销售给种子公司。而这些面粉厂看中了旱碱麦的市场前景和我们小麦的品质,主动提出再加价15%收购。”张志清说,即便收益更可观,可他丝毫没有动心,面粉厂加价也不卖。
加价也不卖,这让好多人认为张志清是“一根筋”。可他心里却打着自己的算盘:目前,黄骅拥有优质旱碱麦标准化种植面积20余万亩,一旦没有良种保障,黄骅的旱碱麦种植就相当于“瘸了一条腿”。虽然面粉厂给的价钱更高,但是合作社作为省级示范区,要有更大的担当,不仅要为旱碱麦种植树标杆,更要为整个产业健康发展育良种。“我们收获的小麦都被种子公司提前收购了,通过包衣、精选等流程后,能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用作黄骅旱碱麦的良种。”
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了2020年河北省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建设任务,种植了3000余亩旱碱麦,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黄骅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指导下,实施了28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成为旱碱麦种植的标杆。目前,合作社推广种植了4个品种的旱碱麦,今年均获丰收。
据了解,明年5月,黄骅旱碱麦标准即将在这里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