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村官”石炳启:
放弃城市生活,回村当起“村官”
1958年,石炳启出生在河间市大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他20岁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通信部工作了30多年,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到副师职干部,大校军衔。
从军几十年间,他虽然身在部队,但一直心系家乡。有老乡来北京,他总是忙前跑后,尽力帮助。因为排行老八,辈分又大,村里很多人都称呼他“八叔”。
2017年1月,他退休后,回乡小住。当时,村里迫切需要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带头人,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石炳启为人正直,办事雷厉风行,在村里很有威望。无论是兴村镇党委还是广大村民,都盼着“八叔”回村当家,觉得他能带领大家干事。
而家人和朋友听说他要舍弃北京的生活,回老家当“村官”,都强烈反对:“农村工作不好做,得罪人不说,弄不好还得把多年的好名声给搭进去。你这么大岁数了图个啥?”
“我一不为钱,二不为名,三不为权,只因为我是党员,是军人,是大庄村的娃娃,正是这三个身份让我最终下定这个决心。”石炳启说,自己就想为村民们干点实事。
2018年,本可以留在北京含饴弄孙、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石炳启和老伴儿一起回到老家,挽起裤脚当起了农民,当上了大庄村党支部书记。
做事雷厉风行,村容村貌日益改善
进村的小路坑洼不平,到处堆放的垃圾散发着臭味,私搭乱建的房子横七竖八。老百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面前这些难题,都需要石炳启一一攻克。
经过走访,石炳启发现,村里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矛盾,都是不按规矩做事导致的。于是,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先后制定了《大庄村房屋街道管理规定》《大庄村闲散土地回收村集体规定》《大庄村环境卫生管理规定》等19份文件。这些文件得到了村民代表的签字认可,并通过张贴公告、大喇叭广播等形式,做到了家喻户晓。
有了规定就要严格执行。《大庄村房屋街道管理规定》明确规定:住户墙皮以外,不许私搭乱建。他多次到农户家中进行沟通,带领工作人员顺利拆除村内私搭乱建20多处。
通过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的商议,石炳启决定:村内所有空地收归集体所有,统一纳入整体规划。街道两侧、房屋周围统一栽种花草树木。凡是村内院外的树,除了有观赏价值或者古树外,一律砍伐。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村共收回闲散空地40余亩。村里相继建起了垃圾收集站点、公共小花坛、小游园、多功能灯光球场等设施,建筑面积677平方米的村民文化综合服务楼拔地而起,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调动群众积极性,摒弃陋习树新风
为了村庄持续有效治理,石炳启想方设法调动群众积极性,让大庄村形成人人有事干、人人作贡献的氛围。
他在村里组建老年监管队、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委员会、青年先锋队、退役军人服务队、村民爱心帮扶队、红白理事会等,在村庄共治、共建、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修建村前公路时,要修100余米排水道,最深处达3米,工程造价13万元。村里拿不出这么多钱,他动员村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最后,只花了58600元,困扰全村多年的“老大难”彻底解决。
高价彩礼是农村长久以来的陋习,不少家庭因婚返贫、因婚致贫,大庄村村民也不例外。石炳启从转变群众思想入手,亲自上门做工作。他重新整合了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明确规定村里彩礼不超过5万元。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出现了很多“零彩礼”新人。当前,低彩礼、零彩礼已成为青年结婚新风尚。
村风和、村庄美、村民乐。在石炳启的带领下,如今的大庄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村”,群众提起他来都双手挑大拇指:“他有一颗带领我们进步的责任心。这就是我们信他、听他、跟着他干的理由。”
人物简介:
石炳启,1958年12月出生在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1978年入伍,1980年入党,大校军衔,副师职军官。2018年2月,回大庄村担任党支部书记。2019年7月,获得“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