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津南第一党支部在省立二中(今市一中)建立;百年来,一代代一中人赓续红色精神,为祖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让沧州学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成为一中人新的使命担当—
5月10日下午,沧州市第一中学校史馆。热烈的掌声中,党委书记、校长于秀娥缓缓揭开红绸布,神采奕奕、目光坚定的刘格平塑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市一中主题党日活动暨刘格平同志塑像揭幕仪式现场。
立德树人 传承红色基因
市一中有着悠久的建校史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始建于1913年的直隶省立第二中学,今沧州市第一中学,是当时津南地区最高学府。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以爱国青年学生为主的直隶二中师生立即行动起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声援活动。二中师生的爱国斗争,揭开了沧州现代革命史上崭新的一页,也激发了沧州爱国学生的热情。
1926年9月,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在津南地区的代表刘格平,受天津地委的委派,带着革命的火种回到家乡,在直隶二中成立津南第一个党支部,并迅速展开活动。自此,直隶二中成为津南一带的革命策源地,市一中也形成了特有的红色校园文化。这里先后走出了刘杰、孙敬文、李伟、刘建勋、戴其萼、许明、李国枢、周家鼎等一大批杰出党员和新中国的建设者,他们均在各自领域建立了不朽功勋。
学习党史坚守初心,传承基因担当使命。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新生到校史馆上入学第一课;每逢“五四运动”纪念日、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都会举办演讲比赛、诵读、合唱等活动。
2020年9月10日,在市一中以“凝聚、奋进、突破”为主题的教师节表彰大会上,教师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直隶省立二中校歌》,让大家重温了一中人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4月29日,市一中举行2019级“传承红色基因,践行青春梦想”红色远足研学活动,让师生重温红色历史,追忆一个个动人故事……此次远足研学活动是学校“三大步”励志教育的一次重要主题活动。“三大步”励志教育是对学生全面、全程、全方位指导的育人模式,“读”“思”“行”三大步分别对应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层面,以德育主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积极教育。副校长顾新立介绍,“三大步”励志教育是一中创新德育模式引入的新项目,通过此项目推进学校校情与励志教育融合,打造特色文化,形成个性化德育校本课程。
科学管理 实现快速发展
2019年3月以来,校领导班子通过各种途径摸实情、找问题、想办法,迅速达成了“全校一盘棋,围着教学转”的共识,确定了“立德树人,培尖促优,为每名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及“让沧州学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高中教育”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一年上台阶,两年求突破,三年大变样”的近期目标,力争用3年时间,再创一中新百年新辉煌。
目标是方向,信念是动力。“重塑一中新形象,再创一中新辉煌。”在这样的信念目标引领下,一中人苦练内功,增强内生动力,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在2019-2020学年圆满完成“一年上台阶”目标,2020-2021学年是“突破”之年,也是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关键之年,为此,市一中持续推进改革,不断增强学校发展新动能。
良法善治,政通人和。学校领导班子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惯例习惯等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坚决做到“四个必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必改、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必改、制约学校发展的必改、师生反映强烈的必改。除了完善制度,市一中还建立了规范的管理要求,明晰职责,责任到人,做到“做事有标准,操作有流程,事后有监督”,实现管理精细化、无缝隙对接。
近两年,一中先后加强和完善了职称评聘、教学质量测评、班级管理量化评价等10多个方面的管理制度。2020年,“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期间,市一中明确了教职工必须遵循的“246”工作标准。“2”是指“两个凡是”: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老师做到的,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4”是指“四个坚持”:坚持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近距离服务、走动式管理。“6”是指“六个不让”:不让规矩在我这里违反,不让事情在我这里拖延,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失误,不让业绩在我这里下滑,不让团结在我这里破坏,不让声誉在我这里受损。
如今,一中的管理日益精细规范:教研精准深入,课堂互动高效;自习课秩序井然,课后辅导严谨扎实;校园文化全面提升,实现时时处处育人……这些都为一中教学成绩的快速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生源最低谷的2020届高考中,仍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刘振兴同学高考成绩名列沧州市理科第一名;全校600分以上463人,北大班平均分631分,其中,新组建领军班33班平均分657分。2020年以来,市一中在各层次的联考中,成绩持续稳步提升。
典型引领 锤炼“四有”铁军
今年4月6日,一中各党支部书记及各年级、处室负责同志到孟村津南革命纪念馆(原刘格平纪念馆)参观学习。
参观前,校党委、团委分别向刘格平夫妇雕像敬献花篮,全体党员干部重温入党誓词。学校党委现场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号召大家“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践行初心使命,勇做时代先锋”。这仅仅是近两年一中校党委着力打造“四有”铁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抓好5支队伍(中层干部、党员队伍、班主任、备课组长、青年教师)的一个场景。
中层干部将自己的科室建设成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王牌军”;党支部继续开展好“亮身份、比贡献、作表率”活动,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班主任建设好自己的班级,将每一个班级打造成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优秀班集体,团结其他任课教师齐心协力、攥成拳头;备课组长放大自己学科的优势,整合资源,将每一个学科打造成一中的优势学科;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中未来的发展,青年教师要珍惜平台、加快成长、早日出师。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一支团结协作、忠诚奉献的干部教师队伍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正是由于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一中的办学成绩稳步提升,社会声誉日益好转,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一中的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培尖促优 提升教育质量
“让沧州学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作为一中人的使命担当,既是压力,更是动力,一中人通过一系列扎实措施将压力转换成了前进动力。
问题即课题,解决问题就是促进发展。针对学生时间分配不够优化问题,调整了作息时间,划分了学科自习,实现作业考试化、考试经常化;针对学情分析技术力量不足问题,与科大讯飞合作,实现“大数据+教学”,及时向学校管理层、老师、学生、家长反馈学情数据,为尖子生提供个性化习题推送;针对与优质初中和双一流大学联系不够顺畅问题,专门成立招生办公室和强基计划团队,与优质初中和双一流大学进行跟踪对接,打通学生培养的“进口关”和“出口关”;针对尖子生较少无法形成共生效应问题,重新调整班级,成立领军班,配齐最优教师队伍,倾力打造;加强教师交流学习,积极对接新教材和新高考,组建考向研究团队和试题命制团队;针对师生激励机制不够问题,成立“河北省沧州一中教育基金会”,用于扶危济困、褒奖先进……
坚持改革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有所突破。各年级进行研讨课展示、高效课堂示范,建立校本资源库;高一年级开始尖子生培养选拔前期工作;高二年级成立虚拟尖子班,进行心理素质综合测试、个性化辅导;高三年级成立物理、历史系列领军班,实行全员导师制,重引领,严教育,优管理,拼搏进取氛围浓厚;引入智慧教室,采用“平板电脑+云平台教学”方式,实现微课点播、定制强化训练题自动下发、自动计时考试、客观题自动阅卷、主观题答案自动采集、成绩自动跟踪分析、错题自动收集等功能。借用技术手段,实现学优生私人定制式学习。每位尖子生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这位老师会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做精细指导,另外学生的生活习惯、思想动态、心态调整等都纳入指导教师的关注范围。
完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学校将教学常规和教学成绩同评优评模、职称评定、双向选聘等挂钩,营造比学赶帮、力争上游的良性竞争局面。
副校长吕迎春说,市一中正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举全校之力,实现“培尖促优”目标,让每名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社团创新 打造活力一中
5月23日是“全国科技活动周”的第二天,以“体验人工智能魅力,共塑科技创新素养”为主题的市一中科技研学活动拉开帷幕……
一中学子在此领域走在了全国中学生的前列。2019年在美国举行的WRO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美国邀请赛中,凭借总分第一、单场分值第一摘得桂冠,在世界机器人竞赛舞台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仅是机器人,航模、3D结构、核电、绿色能源……这些高新技术在一中学子眼中也并不陌生,学校连续5年举办科技节活动,每次活动设置“让鸡蛋飞”“结构承重”“航模”“纸飞机”等6个主题,参加活动的人数每次都在5000人次以上。
几年来,一中学子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共获得世界冠军1项,全国亚军2项,全国一等奖6项;华北区冠军2项;省冠军4项,省一等奖19项。不少学生由于竞赛获奖被高校自招录取。机器人团队申请国家专利3项,承担国家课题2项,省级课题1项,其中,课题“普通高中创客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已经结题,并获得河北省优秀课题。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科普活动实践学校”“河北省人工智能创新教育科普基地”“河北省十佳科技创新学校”等荣誉称号。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多元发展,推动学生学研一体化发展,社团工作创新是市一中特色办学的有力抓手。一中以社团活动为依托,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发展学生的特长,丰富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除ITC创新技术社机器人社团外,一中还有16个学生社团,涵盖社科、文学、艺术、体育四大类。每两周学校会有一次社团活动,每年5月的第三个周三是“学生社团日”,届时每个社团都会充分展示自己的社团风采,这个活动已经持续进行了6届,深受学生喜爱。
今年5月4日,一中隆重举办“传承红色基因,致敬建党百年”主题演讲比赛活动。校长于秀娥在开幕词中讲道:“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津南第一党支部成立于一中,我们更应该把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坚定前行,做红色精神的传播者、红色基因的传承者、红色事业的奋斗者!”
再创新百年新辉煌,一中正在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