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8日
第05版:05

百岁党员传续红色家风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傅新春

◀老人年轻时与妻子合影

▼潘浩(左三)向家人讲述革命故事

端午假期的第一天,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内一座普普通通的民居小院里,传来了响亮的歌声。歌曲名叫《游击队歌》,唱歌的是潘怀明、潘帅、潘怀亮三兄弟和他们的伯祖父——与中国共产党同龄、有着72年党龄的潘浩。

今年100岁的潘浩是盐山县孟店乡人,是山东省民政厅的离休干部,他在1938年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济南工作、生活。

年纪大了之后,潘浩很少回乡,潘怀亮和表兄弟们便常来探望。这一天,当老人从他们口中得知沧州这些年的巨大变化,以及孙辈7人中已有4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老人开心地笑了,再次同儿孙们一起重温那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人在,电台在”

1938年,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华,率旅机关一部从山西出发,深入敌后的冀鲁平原,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彼时,潘浩尚在学校读书,当得知抗日队伍正向冀鲁边区挺进的消息后,他瞒着家人,跟随队伍参加了革命。那一年,他17岁。

因为有一定文化基础,部队首长安排潘浩从事电台工作。“战场上,电台就是首长的耳目。中央向下传达作战计划,地方汇报战情,都要依靠电台。”潘浩记得,“当时,全团只有一架电台,光是保护电台的兵力就有一个排。”

即使如此,潘浩也多次与敌人正面对峙。

其中有一次,日军纠集大批日伪军,突袭潘浩所在部队。“敌我兵力悬殊,战斗打到下午三四点钟时,双方只剩一个壕沟的距离。打到最后,连保护电台的兵力都冲上前线了……”潘浩回忆道。

在战友们的殊死掩护下,潘浩骑上团长的战马,带着电台趁机突围。风声、枪声,在他耳边呼啸而过。突围中,潘浩的军帽被打掉了,子弹擦着头皮飞过去,战马也中弹倒了下去……但他顾不上害怕,心里全是首长交给他的那句:“人在,电台在!”

终于,潘浩冲出了包围圈。摩挲着完好如初的电台,他如释重负,这才发现,棉衣、棉裤不知何时被打了好几个弹孔。

深陷囹圄

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潘浩来到当时的靖远县赵毛陶区(现海兴县赵毛陶乡)工作。那段时间,潘浩几乎每天都与敌人战斗、周旋,“打遭遇战是常有的事儿。”

后来,潘浩接到任务,前往北平(北京)开展秘密工作。途经沧州时,潘浩被知晓身份的人出卖,在沧州火车站被捕。

在狱中,敌人用尽了办法,想要策反潘浩。每次提审时,辣椒水、老虎凳……各种刑具都摆在面前,都没能撬开潘浩的嘴。

硬的不行,就来软的。

敌方军官带着好酒好菜前来利诱,潘浩欣然前往:“再大的官儿也是敌人,我吃孙儿、喝孙儿,不姓孙儿,吃饱了接着跟敌人斗!”

一计不成,敌人又将特务安插进潘浩所在的牢房,企图借机套取情报。潘浩将计就计,向特务讲党的政策、讲人心向背。没过多久,反倒把特务策反了过来。

……

即便是在监狱里,潘浩也没有放弃革命工作,他给狱中的同志们加油鼓劲儿,劝诫犯人好好做人。

潘浩被捕入狱的第二年,敌人眼见策反无望,准备择日枪毙潘浩。就在这危难关头,沧州解放了,同志们冲进监狱,将潘浩解救了出来。

传承红色基因

新中国成立后,潘浩就职于山东省民政厅,并在济南定居下来。

革命年代,潘浩身在部队,极少回家;和平年代,他又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回乡的次数依旧少得可怜。几十年间,对于故乡变化,他只能通过尚在老家生活的亲人口述了解一二。

潘怀明、潘帅、潘怀亮三兄弟就是他的“耳目”。三兄弟从小就跟着长辈到济南探亲,对伯祖父的革命故事都非常着迷。

几年前,三兄弟创办兴松实业,不但把自己的日子过好了,还经常从事公益活动。“老人家经常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不但自己要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更要引导家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把红色精神当作家风传续下去。”潘怀亮说。

2021-06-18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摄影 傅新春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6162.html 1 百岁党员传续红色家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