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地镇,曾是繁华的水旱码头,并孕育出许多优秀的水手。至今,仍传颂着他们一个个美丽的故事。
捞枪
1942年秋,在独流减河大桥上,八路军与汉奸队发生了一场遭遇战。搏斗中,一名八路军战士飞起一脚,把一个汉奸的手枪踢进了河里,由此引发了捞枪的故事。
开始,当地几个水性好的青年不以为然,跳入河中,把一片水域摸了个遍。谁知几天下来,什么也没摸到。后来,又有附近的一些人加入到捞枪的行列,仍一无所获。这时有人提议去捷地请水手。
捷地水手不是浪得虚名,他们捞物件、捞尸体、捞沉船等许多水下作业都有旷世绝技。当时的四区领导人接到独流方面的求援后,迅速选派了三名水手前往。
被派去的人是翟金会、李玉福和余贵田。三人起早贪黑,走了两天才来到独流镇。傍晚时分在向导的引领下,经过一家茶馆时,隐隐约约听到了人们的议论:“就这几个人能捞枪?”显然,人们面对三位穿着撅褡棉袄、又其貌不扬的人感到不屑与失望。
第二天查看了现场,准备了必要的工具:一条小船和一根长竹竿。第三天先确定作业的水域,便开始打捞。具体分工是:余贵田划船。李玉福岁数略大,负责抱杆。翟金会最年轻,负责下水。
余贵田本是渔民出身,靠“一叶小舟”养家糊口。能在激流中的小船上撒网,更能平稳地操控小船。李玉福站在船头,准确地把竹竿垂直插入河底,双手紧紧抓住,除了牢固稳妥,还要感知水下的微妙变化。
深秋乍寒,翟金会脱去外衣,只穿一条裤衩,一个猛子,顺着竹竿扎了下去,借助竹竿快速到达河底。他先是一只手把住竹竿,围着竹竿摸了一圈,再用双脚勾住竹竿,舒展双臂又摸了一圈,确定无物后猛抓竹竿,快速捯出水面,嘴里说了声“挪!”
小船换了一个地方,他们重复着刚才的动作。就这样一小片一小片地摸着河底。快到中午时分,桥上和岸边站满了看热闹的人群。突然,抱杆的李玉福大喊一声“有了!”瞬间,翟金会钻出水面,手里高举着一把手枪。顿时,岸上响起了叫“好”和掌声。原来,抱杆的李玉福最先感觉到了手枪和竹竿的撞击。
“捞枪”的故事在当地流传了很多年。
捞匕首
1943年夏天的南运河畔,一名八路军除奸队的侦察员与一名汉奸狭路相逢,格斗中用匕首刺死了汉奸,而后躲避搜查,又把匕首丟进了河里。
这把匕首是他的心爱之物,丢了有些惋惜。后来找到捷地水手寻求帮助。水手中有一人称“张九爷”的痛快地揽下了这个活。他先问侦察员家中是否还有相同的匕首?这匕首本是祖上传下来的一对。于是,便从家中取来另一把,二人一起来到河边。
南运河正值洪水暴涨。张九爷让侦察员确定扔匕首的位置和姿势。侦察员回忆当时面朝上游,双手倒背,翻手把匕首甩进河里。张九爷就让他用同样的力度把另一把匕首甩进河里。同时,张九爷一个猛子扎了进去,跟着匕首顺水而下。岸上,侦察员焦急地望着拧着水圈的激流不知所措,忽然,张九爷在不远处露了出来,手中举着两把匕首。原来,张九爷追随着匕首游到一个坑凹处,另一把匕首也躺在那儿。
侦察员对张九爷千恩万谢,张九爷说是为了抗日应该做的。只是人们记不起张九爷的真实姓名。
捞沉船
1944年夏,一艘日本鬼子的货轮在付家圈村附近被八路军击沉。以后,八路军和捷地水手对货物进行了联合打捞。
参加打捞的捷地水手有翟金会、翟金海、买玉珍、李玉福、余贵田和张福田。他们带着竹竿、绳索等工具,分乘两艘小船到达作业水域。
水手们潜入水底,仔细了解沉船及货物情况,对于如何用绳索捆绑货物、用何种绳结既快捷又牢固,进行了分析和演练。
打捞开始,每条小船上三个人。一人划桨,一人抱杆,一人带着绳头潜入沉船,把货物捆牢,岸边的八路军战士负责把货物拽上岸。水手们轮换下水,两条小船或交替,或同时,干得热火朝天。当翟金会下水时,沉船里余下一些大铁桶,他用绳索在桶上拦腰拴了个别扣,又简单又牢固。他在水下娴熟地攀爬着竹竿,上下翻飞 ,大桶被一个个拽上岸。
水手和战士们奋斗了大半天,把一艘沉船的货物打捞得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