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3日
第03版:03

人物简介: 李秀珍,原任丘市七间房乡梁沟村人,现居住在任丘市北辛庄乡张河口村,1929年出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红歌”唱出幸福心声

本报记者 曹广欣 胡学敏 摄影 杨 红 王少华

“革命母亲”李秀珍现场唱起了“红歌”。

“革命母亲”李秀珍: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嘹亮的歌声从任丘市北辛庄乡张河口村一处农家小院中传出。近日,在大家的鼓励下,白发苍苍的“革命母亲”李秀珍现场唱起了“红歌”。虽然已是93岁高龄,但她口齿清晰,声音洪亮,边唱边打起了手势节拍。

这首歌不仅唱出了李秀珍一生的坚定信念,也唱出了她热爱祖国、感恩共产党的心声。一曲唱罢,李秀珍满怀自豪地说:“我有一肚子‘红歌’,一时半会儿唱不完。”

“守土抗战是朋友,大众射击手;抽出我们的刺刀来,对着敌人的头;要知道誓死不做亡国奴,拼了命地争自由……”李秀珍说,这是当年自己常带领村里儿童唱的一首歌,后来她还教给自己的儿女,孩子们都会唱。

“我12岁就加入了儿童团,14岁担任儿童团团长,主要负责站岗、放哨,发现敌情第一时间上报区小队,及时转移群众。”李秀珍说,她常和同伴藏身在白洋淀边的芦苇荡里,察看到敌人的踪影后,他们就赶紧跑回村里喊:“鬼子开着汽艇在白洋淀转呢!快藏起来!”

李秀珍小时候跟姥爷一起住,有六七间房子,曾有20多名八路军住在她家。

“1943年的一天,日本鬼子“扫荡”梁沟村,我远远地看到鬼子来了,就飞快地往家跑,告诉姥爷赶紧让八路军藏到芦苇地去。可是,八路军准备转移时,发现已经来不及了。”李秀珍说,八路军只好在官道路口架起了机关枪,跟鬼子打了起来。那场战斗,八路军把鬼子打跑了,取得了胜利,但也牺牲了四五名战士。

“我现在想起来,都恨不得自己生有两条飞毛腿。那样,这几名八路军战士就不会牺牲了。”李秀珍非常懊悔。

八路军战士打仗非常勇敢,特别是共产党员,他们临危不惧、舍生忘死,这给儿童时期的李秀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秀珍崇拜共产党员,积极向党员们学习。因为表现突出,1944年4月,李秀珍获得党组织批准,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1944年至1945年期间,李秀珍白天收集、运送军鞋,还收鸡蛋,慰问、照顾伤员。晚上,她坚持上夜校学习文化知识。

“那时,上级派来了两位干部,晚上组织党员开会,教大家如何开展工作。”李秀珍回忆,她经常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帮八路军运送后勤物资、传递信息,从来没有害怕过。有时,她把上级交给的纸条悄悄放到村边的庙里,用砖头压好,等组织派人来取;有时,她把纸条藏在腰带里,送给七间房乡辛口子大队一名叫张白的干部。

还记得1946年的一天,天气还很冷。一位干部从大树刘庄游泳过来。因为游得太远,他已经冻得快不行了。刘秀珍喊来姥爷,一起把那名干部救回了家,扶到炕上,点起火给那名干部把湿衣服烤干。听对方说还要赶路执行任务,她又烙饼给那名干部带上。那天,李秀珍和姥爷一直送了那名干部15公里远。

1947年,李秀珍结婚了,丈夫和公婆都不知道她是共产党员。直到1950年,村里召开党支部大会,李秀珍才表明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说出自己的入党介绍人。

1953年至1977年,李秀珍一直任村妇联主任,管理村妇联工作。1977起,她开始负责村中计划生育工作,直到1987年,年近六旬的她才把这项工作交给年轻人。

李秀珍养育了4个儿子3个女儿。她时常教育儿女们为人要正直,一定要听党的话,一心为国家。孩子们成家后,李秀珍和老伴儿一直单独生活。直到2019年,老伴儿去世后,孩子们不放心母亲自己住,才轮流照顾她。

“孩子们照顾得很好,我这身体好着呢!”李秀珍特意跺跺脚,向我们表示她腿脚很利索,身体很硬朗。

采访札记

李秀珍老人很乐观,性格很开朗。她的一首“红歌”就把我们带入了她的内心世界。

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看到过浴血奋战的场面,那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成为她一辈子的记忆。

经历过从贫穷到富裕,看到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一幕幕的变化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里,成为她一辈子的记忆。

李秀珍表示,讲起抗战时期的故事来,她几天几夜都讲不完。唱起革命的“红歌”来,她一辈子也唱不够。这歌声是歌唱共产党,也是歌唱新生活。

2021-06-23 本报记者 曹广欣 胡学敏 摄影 杨 红 王少华 人物简介: 李秀珍,原任丘市七间房乡梁沟村人,现居住在任丘市北辛庄乡张河口村,1929年出生,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6474.html 1 “红歌”唱出幸福心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