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 震 本报通讯员 刘 宇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7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7年,却在沧州发展进程中镌刻下深深的印迹。
7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沧州广大干部群众以夙兴夜寐的激情、实干实政的担当,全力以赴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唱响了新时代里“春天的故事”,铸就了协同发展的“沧州现象”。
沐浴协同春风,渤海明珠璀璨夺目
这是一个“春天里”的故事。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历史方位中,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下,2014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春潮涌动时,没有什么比抢抓机遇更让人兴奋。
7年来,沧州把握重要历史性窗口期,以主动融入的姿态,积极服务大战略、主动出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协同发展全面推进。
7年来,沧州深耕京津冀、融入京津冀,依托自身比较优势,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共赢态势愈加显现。
7年来,沧州人民以“实干兴沧”主旋律解答着肇启于早春的时代命题,在与京津的一次次深入对接中,让相辅相成的发展硕果结满枝头。
——全力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打造雄安新区最便捷出海口和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制造业协作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投资378亿元的19个专业化码头正加快推进,近4年,黄骅港新增泊位12个,新增通过能力9856万吨,累计完成吞吐量10.9亿吨,集装箱253.77万标箱。
——以签约3个月后开工、18个月竣工投产的“沧州速度”,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这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体量最大、质量最高的产业协同发展项目成功落地,目前累计整车产量突破60万辆。
——在全国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北京·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打破北京药企到河北建厂需要重新审批的政策制约,全力建设千亿元产业集群,已签约项目160个,总投资487亿元。
7年春风化雨,7年砥砺攻坚。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以往京津的“虹吸效应”正在向辐射外溢转化。沧州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作用日益强化,地位愈发凸显。全市累计引进与京津合作项目1700多个,协议总投资近7000亿元,被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组称为“沧州现象”。
深度融入协同,催生产业发展之花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局。大战略,需要有大格局,更要有真行动。
“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更是沧州在协同发展中的自觉行动。
布局有序、落子有声。沧州把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出路,把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自觉地把自身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去谋划、去推进,打破一地一域之限,深度融入大战略,深化与京津全方位对接协作。
7年来,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汽集团黄骅分公司、南开大学渤海新区绿色化工研究院、百度Apollo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沧州创新研究院、南皮县凯立通不锈钢五金冲压件扩建项目等一批协同发展标杆项目正式落地,“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在沧州重启创业之旅,百余个医药项目签约落户渤海新区,黄骅港牵手天津港推进集装箱发展……
一体化发展不能仅仅是空间转移,更要借此机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7年来,沧州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向产业协同发力,向重大设施发力,向对接雄安发力,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6+5”市域主导产业和“18+7”县域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强版”,进一步放大协同发展效应。
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的落户,引来了北汽岱摩斯、现代摩比斯等四十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在我市建成汽车及零部件项目200余个,一个集整车、专用车、汽车零配件、汽车装备等制造业,与汽车销售、维修保养等汽车服务业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