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4日
第06版:06

李德:“创新是一辈子的事”

年近花甲,李德(左)对创新的追求依然如故。

人物简介:

李德,1962年出生,共产党员,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2018年成为全国首位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的环卫工人,也是全国环卫系统第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掏厕所、扫大街、运垃圾……这些年,他把环卫岗位各个工种干了一个遍,共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获得9项国家专利,填补了4项国内空白,将沧州市环卫系统的粪便清掏机械化作业由18%提高到98%。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时隔多年,再次采访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李德,提起“创新”两个字,59岁的他依旧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在环卫岗位上干了39年,初中文化,掏过厕所、扫过大街、运过垃圾……把环卫岗位各个工种干了一个遍;他又是一个“老典型”,在工作中完成了100多项技术革新,获得过9项国家专利,填补了4项国内空白,将沧州市环卫系统的粪便清掏机械化作业由18%提高到98%,是全国首位被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的环卫工人,也是全国环卫系统第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如今,将近花甲之年,李德对创新的追求依然如故,他说:“创新是一辈子的事。”

把粪勺抡出花样来

1982年,20岁的李德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也成了大人教育孩子时最长提及的“反面教材”:“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去扫大街、掏厕所!”

对此,李德既生气又无奈:“在当时,粪勺、粪桶、三轮车就是掏粪工的全部家当,迎风臭八里。”

“扫大街怎么了?掏厕所又怎么了?我们靠努力吃饭,凭啥遭人白眼?”李德有股不服输的劲头儿。其后20多年,他把环卫各个工种干了一个遍,干就干到最好。

2004年,李德当上了运河区公厕管理站站长。

有一次,他看到工人提着粪桶清理厕所,汗水和污渍混在一起,裤子上全是粪便,工人身上的味道令人作呕。他很受震动,“20多年过去了,工人工作环境竟然还是如此。”从那天起,李德走上了创新之路,他要让环卫工扔掉粪挑子,让兄弟们更有尊严地工作!

“掏粪工干的就是这个活儿,你还能把粪勺抡出花样来?”有人笑他。

“我非得把粪勺抡出花样来,不能让我的弟兄们再干那种原始的活了。”李德轴劲上来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摸索,李德画了1000多张图纸,终于造出了一辆既美观又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工人只需按动按钮,就可以轻松完成从清掏到倾倒的全部步骤,效率提高5倍以上。

创新永远在路上

在运河区公厕管理站的14年里,李德共完成100多项技术革新,为国家节约资金数百万元。

创新也为他本人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被人社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被河北省政府授予河北省首届“突出贡献技师”称号,参加由中组部组织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国情研修班……

荣誉一个接着一个,李德出名了。

但对他来说,这一切又没有什么改变。

2018年4月,李德来到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工作。一上任,他发现洒水车、洗路车每天要消耗大量自来水,而污水处理厂处理的中水却很少得到利用。他花费几个月时间,设计了一套中水净化设备,让全市50%以上的洒水车、洗路车用上了中水,每年节约自来水400万立方米。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得知病毒可能存在“粪—口”传播,立刻担心起每天操控粪便吸污车的环卫工人来,他发明粪便吸污车消毒系统,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就完成了消毒。

他还对生活垃圾中转站进行了防臭处理,让中转站不再臭气熏天、污水横流,改善了员工工作环境,也提升了城市环境;其后,又解决了洗路车、洒水车的污水、淤泥处理难题……

让环卫工作更体面

出名以后,李德更忙了。他一度每天23时睡觉,凌晨两点起床,为的就是尽快了解各项作业流程,以便提出改进措施。

有人说他瞎折腾、为了钱。

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年,李德有许多机会离开环卫行业:有单位看中他的能力,要将他调走;有厂家看中他的才干,请他去做指导,待遇从优……

但他从没认真考虑过这些机会。

荣誉和能力本可以让他换个环境,他却天天泡在肮脏的第一线;有些人不理解,9项国家专利和众多技改技术本可以让他衣食无忧,他却无偿地提供给武汉、北京、南昌、山东等环卫特种车厂家使用……

从始至终,李德只有一个想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要利用自己的技能,去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让他们更体面、更有尊严地工作。引领更多环卫工人向知识型、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靠拢。”

2021-06-2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6633.html 1 李德:“创新是一辈子的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