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羽 许玉荟 李志文 刘天伟 摄影报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习近平总书记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激励社会各界拼搏奋进,要求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为沧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科技支撑,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实现由“一般性正常增长”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蝶变,沧州更需激活科技创新“新引擎”,在自主科技研发上下功夫,在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打造全链条全要素孵化育成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同时,借力用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创新资源,深入对接合作,争取更多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沧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1
融合党史学习教育与科技创新实践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市科技局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贯彻好,落实好。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邀请党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党员干部对党史的了解和学习;为进一步提高党性修养提供理论指导,赴西柏坡革命教育基地参观学习,重温党的光辉历程,进一步增强党员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励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采取自我交流的方式,举办“学党史交流研讨会”,全体人员谈心得,讲体会,将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同时对标对表,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统领、驱动作用,深入契合党史学习教育与科技创新实践,结合本职工作,他们开展一系列“我为群众办实事”特色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开展省级研发平台申报培训活动,就企业关心的申报流程、材料编写和建设重点等问题进行讲解和现场答疑。组织召开科技创新专题业务培训会议,为企业讲解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平台认定业务知识,为企业培训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专利申请、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开展专项申报和预答辩活动,对推荐申报的重大成果转化专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等省级科研项目进行严格把关,指导企业修改完善。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科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解农民群众之疑,将科技成果、农技知识送到农民手上。
2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依托创新链培育产业链
围绕“18+7”县域特色产业和“6+5”市域主导产业,市科技局深入调研,摸清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列出清单,联合院校、科研单位实施重点研发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助推产业向高端发展。
围绕“突出抓好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质增量”,加强政策引导支持,按照梯次培育机制,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推动科技企业成为创新创造主力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9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1264家。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县(市、区)政府与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共建机制灵活、市场化运作的重大科技平台,截至目前,我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32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单个平台支持力度最高达到1000万元,进一步聚集高端创新资源,逐步达到全要素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围绕“加快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和双创载体建设,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市科技局建立科技平台后备培育库,分类培育指导,对纳入省级管理序列给予奖补,激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研发、成果转化能力。截至目前,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达到1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达到10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6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达到8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省级星创天地达到53家。
今后,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调结构、促转型、育产业,重点支持激光、先进装备制造、再制造、核电、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等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支持绿色石化、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绿色化工、生物医药、重油深加工等中试基地建设和北京科创园渤海新区产业化基地建设,依托创新链培育产业链。
3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跃升位居全省第一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县域产业竞争力,关系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为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我市制订出台《沧州市贯彻落实〈河北省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计划(2019-2025年)〉实施方案》。根据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估情况,逐县进行分析研究,查找短板和差距,有针对性地提出努力方向和跃升进位目标,实施“一县一策”,进行分类指导,加强县级科技管理机构建设,支持县域重大科技平台建设、企业研发投入、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服务载体建设等,强力推进县域科技创新跃升进位。在全省168个县(市、区)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中,沧州9个县(市、区)实现跃升进位。
从发布情况看,近3年我市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平均分提高了14.16分,2020年我市各县平均分比上年度提高6.96分,平均分数提高位居全省第一。河间、黄骅从B类跃升到A类,填补了我市无A类县的空白;南皮县、沧县、东光县、新华区、任丘市从C类跃升到B类;献县、肃宁进位5位以上。我市跃升进位县数量居全省第一位。9个县(市、区)获奖励资金2700万元,其中河间市500万元;黄骅市、南皮县、沧县各400万元;东光县300万元;新华区、任丘市、献县各200万元;肃宁县100万元,获得奖励资金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4
协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创新资源
借力用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创新资源,加强与国内外尤其是京津院校、科研单位对接合作,引进重大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升产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助推产业向绿色、高质量发展。
重点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大、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对接交流活动。目前,全市435家企事业单位与271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合作项目885项,转化科研成果512项。其中,渤海新区与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已基本达成协议。华鹰电机科技有限公司认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市基地总数达到14家。
去年,市科技局举办了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河北·沧州)赛事,征集筛选企业技术需求83项,征集院校、科研单位解决方案60多项,现场赛9个科技创新团队对3个技术需求进行路演,签订科技合作协议3项。全市组织召开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10次,院校、科研单位发布路演项目47项,参与企业263家。
不断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全市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29家,技术合同登记站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去年,市科技局组织全市240余人参加技术合同登记线上线下政策培训会4次,对技术合同登记给予后补助支持,激励企业技术转移转化。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8.2亿元,创历史新高。
5
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围绕科技农业、质量农业、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需求,加快研发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化应用前景好、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农业科技成果。“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泊头梨品质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15个项目获省科技厅支持;炫麦88、正弘689、科玉153等新品种项目获市级后补助支持。
夯实农业创新载体,全市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达16家,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2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达到53家,建立了渤海粮仓产业研究院和电商服务中心。市科技局选派75名“三区”农业科技特派员,与7个贫困县的3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组建种植业、养殖业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团队,以点对点、面对点、行业对点的扶贫模式开展产业科技扶贫帮扶。组织开展科技扶贫“四十推”活动,仅去年示范推广40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科技培训共43场次,培训乡土技术人员810人次,服务带动农户3000多户。
6
科技活动周30余项主题活动点亮“创新沧州”
线上VR展厅,线下展牌全面展示全市科技创新成果;揭开重点实验室神秘面纱,探析高科技实验的“真面目”;多个科普场馆免费开放,还有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全市科技活动周期间,30余项科技主题活动点亮“创新沧州”,让市民“零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
在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运营中心,沧州市第一中学的学生参观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驾驶公交车,感受无人驾驶操控,学习后台控制编码;在沧州市气象局,100余名小学生参观了解气象预报预测、人影作业及指挥等气象科普知识;在激光产业园展厅、高端装备基地及沃克曼、国工信机器人等企业,市民走进科技企业直观科技演示、体验科技成果,现场感受现代化园区的发展历程和科技创新魅力;南皮县举办苜蓿高效栽培技术现场观摩、板材智能排样软件应用与MES数据链接培训会,助力工农业发展……
据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共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科普知识讲堂、科技成果展示等活动150多项,参与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次,1.8万余名群众接受科普教育宣传,5000余名青少年参与到科技体验展各个体验环节中。活动累计发放宣传材料22300余份,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营造了全市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