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5日
第01版:01

城乡同绘新蓝图

——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沧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系列述评之五

本报记者 孙 健 本报通讯员 刘占勇

盛夏时节,沿着堤顶路行走在运河两岸,蓝天、碧水,与岸边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城镇浑然一体,构成一幅新型城镇化的美丽画卷。

一弯运河水,流淌千余年。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市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格,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旅游带和城市经济带,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展示沧州文化、地域特色、城市魅力的亮丽名片。同时,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幅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蓝图正在狮城城乡铺展开来。

一条运河精彩蝶变: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催生沧州事业发展新高地

如果说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那么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则是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

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母亲河”,穿流而过的大运河滋养了沧州大地、哺育了狮城儿女,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且历经一代代传承,历久弥新。至今,运河依然是沧州的“文化图腾”,是沧州人的根和魂。

2014年大运河成功申遗,成为我国第46处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的运河向世界亮出了金字名片。“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对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指示,为我们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千年古运河,逢春展新姿。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题中之意,又是积极回应百姓关切的务实之举。沧州开足了马力。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在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我市坚持做好顶层设计,以全域规划编制,统筹谋划大运河沿线的产业、城镇、生态、交通、文旅等功能,构建一条主轴带动整体、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空间框架。目前,《沧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土地空间利用六大专项规划,已完成专家评审。

就在今年,运河建设更是喜事连连:辞旧迎新之际,2022年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花落沧州,园博园选址就在运河岸边;春暖花开之日,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建设启动;三夏大忙时节,南川楼、朗吟楼复建如火如荼,堤顶路全线贯通在望……目前,重点片区改造、省园博园、大运河非遗公园等投资375亿元的22个重点项目正在全面推进,大运河将在项目建设中迎来新生;串联运河沿线老面粉厂、铁路给水所、莲池古渡等历史遗存,运河沿线建筑的历史风貌、人文精神和时尚气息将得以展现。

近来,常到运河边游玩的居民有个新发现:运河来水了!随着两岸沿线改造提升工程的实施,远远望去,一条清澈的丝带蜿蜒曲折,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静美旖旎。这是沧州首次同引长江水、黄河水为南运河补水,有力改善了南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重现,扮靓沧州。

目前,我市正全力打造以运河为承载、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沧州运河景观道,将吴桥、东光、南皮、泊头、运河区、新华区、沧县、青县8个县(市、区)的人文景观、生态游园、特色小镇有机连为一体,就像一条项链,将沧州乡村风光与特色产业串联起来,绽放出璀璨的光芒,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如今,行走于运河堤顶,放眼望去,两岸繁华魅力显,一河美景醉游人。

颗颗“珍珠”星罗棋布:依托大运河文化带,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青县流河镇的大运河西畔,一座白墙黛瓦、古香古色的中古红木文化小镇,诉说着大运河与青县红木文化的历史渊源。这里正成为独具红木风韵、“京作”特色鲜明、主题集中突出、文化传承厚重、人文特点浓郁的红木文化片区及京津休闲度假游首选目的地,成为运河沿线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小镇。

围绕弘扬运河文化,打造沧州运河地标,我市按照“让大运河活起来”的建设原则,对吴桥杂技旅游名镇、东光生态名镇、沧县旧州铁狮文化名镇等特色小镇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南皮张之洞文旅小镇、东光谢家坝莲窝水驿古镇等重点项目,深挖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和优势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谋划更多特色小镇,使运河沿岸文化景点串珠成线,形成“一线多珠”的发展格局。

以点串带,以点带面,新型城镇化在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牵引下跑出“加速度”。

——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围绕融入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标对表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先进理念,按照“内疏外聚”思路,有序推进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着眼中心城区东西部均衡发展,加快构建“东西并进、南北均衡”的整体空间架构,提高城市发展能级。(下转第三版)

2021-06-25 ——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沧州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系列述评之五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6724.html 1 城乡同绘新蓝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