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汝汀
一幅幅日军侵华的照片,令人心情沉重;看到军民共赴国难、血染沧州的场景,不禁心潮澎湃;当抗战胜利、军民欢庆的画面出现在眼前时,激动与自豪之情又溢于言表。昨天,在“革命烽火 红耀沧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沧州革命史展”现场,诸多参观者的心灵像是经历了一次“过山车”,时而愤懑、时而愉悦。大家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从革命历史中汲取到满满的红色力量。
此次展览将持续数月,分为“革命星火、燎原沧州”“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战争、沧州解放”三个单元,以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带参观者穿越百年沧州、重温革命历史,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为沧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蓄能量。截至6月23日,已有近7000人次参观展览。
展览现场,除了一些既存的图文资料,还有一些近年来沧州群众鲜见的藏品,有的甚至是第一次公开展览。这些藏品大多由热心市民捐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多参观者看到这些实物,都为之眼前一亮,并纷纷拍照留念。参观展览后,市民刘毅伟直言自己“淘到了宝”,看到了很多自己首次看到的“红色宝藏”,不虚此行。
由孟庆华捐献的一套粗布绿军装,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军装的主人姜志元1944年参加革命,多次立下战功。后转业到上海录音器材厂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党务工作者。退休后,他又义务做起了宣传员,走进街道和学校,向广大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临终前,他还询问、关心着上海录音器材厂调整改革的大事。听了讲解员的讲述,参观者纷纷被姜志元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市民姜培说:“老一辈革命者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往直前。”
一本泛黄的《支那事变画报》,是日军侵华的铁证。这是由沧州人冯禾稔捐献的。市民李俊江在画报前驻足停留,拿起手机拍下了画报的一页,他说:“记住这段历史,在奋斗的路上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还有市离休老红军,曾任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警卫兵的王顺云捐赠的塑料急救盒以及牛皮公文包,1945年柳柱勋从驻河间十字街炮楼投降日军手中缴获的机枪手手套,马文才捐献的《抗日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形态图》,张晓芝捐献的《张增全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证》,庞观桥捐献的1953年结婚证,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念章、奖状等,都是不少参观者口中“从未见过的稀罕物”。
68岁的市民杜华堂带着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外孙女,一起到了展览现场。杜华堂一边观看,一边跟孩子讲述着展览背后的故事。他说:“今天看到这些老照片、老物件,觉得很亲切,那时候有多苦,现在就有多甜。今天带着孩子来,也是希望让她从中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