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5日
第03版:03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

——坚持“小县大县城”发展战略,推进县城改造提升,加快乡改镇、镇改街、村改居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建筑垃圾消纳场等各类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级和水平。

——着眼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壮大“6+5”市域主导产业、“18+7”县域特色产业,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格局,鼓起新型城镇化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风帆。

……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我市着眼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管护一体化的目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动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同时,健全统一的城乡规划、建设、管护机制,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探索推进“乡(镇)村管理”“城乡环卫一体化”“建养一体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管护手段,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去年沧州成功创建第二届“河北省文明城市”,并获得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推荐资格。任丘、黄骅、海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县城)实现全覆盖。

城在绿中,人在景中,构成了一幅生生不息的城镇化新景,讲述着城镇化的美好明天。

一个目标接续奋斗: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京津冀“样板先行区”

献县“四十八村”,曾是苦难和贫穷的代名词。据水文资料记载,从1881年到1949年,献县泛区共泄洪37次。如今,这里已是大棚成方连片,瓜果蔬菜飘香。摆脱了贫困的泛区人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阔步向前。

处一隅而观全局,献县泛区的显著变化,只是沧州扶贫征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正如党的百年征途,处处面临着新机遇,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新考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

“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松劲歇脚,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好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

农村大地是充满希望的热土,农村工作是大有作为的舞台。只有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才能使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以龙头企业引领乡村振兴。我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全面激活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活力。依托44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犹如星星之火般播洒在19个县(市、区),发挥着农业产业化领头雁的关键作用,成为加速全市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以“三区同建”推进乡村振兴。几年来,全市申报入库“三区同建”示范点100个,涵盖行政村342个,聚集人口48.6万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14%,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我市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的典型之一,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

——城乡人居环境乡村振兴。聚焦城乡环境薄弱环节,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并以此为契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为契机,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抓好污水处理、农村改厕、环境整治、荒草清理等工作,县乡村全部实现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加快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积极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政务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让居民享受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生活。

……

千年运河串起了沧州的美丽中轴和创新高地,更串起了历史、现在和未来。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沧州将在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锚定目标方向,致力城乡统筹,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上写下更多精彩、创造更大辉煌。

2021-06-25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6738.html 1 (上接第一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