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5日
第04版:04

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五清”新城

——全市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之海兴篇

海兴路

地质公园

海兴中学

体育场

人民公园

张常丰电商中心

四馆两院

体育馆

海兴县医院

海兴体育公园

环卫一体化

郭玉培 王东 呼萌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楼更高了,灯更亮了,景更美了……”说起海兴县近几年城市面貌发生的变化,不少居民禁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年,海兴县坚持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协调推进,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拉开海兴县城建设的新框架,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1965年,海兴县建县,取“靠海而兴”之意命名。县域面积96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公里,总人口23万,建成区8.3平方公里,人口5.3万,城镇化率50%。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省、市决策部署,围绕打造符合海兴特色的宜居宜业“五清”(空气清新、环境清洁、水质清澈、居住清静、满目青翠)新城目标,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县城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连续三年名列全省前30名,先后摘得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人居环境进步奖和洁净城市等多项荣誉。

抓基础、促完善 奏响“补短板”最强音

规划是城市建设之本,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之根。

近年来,海兴县坚持以“四城同创”为抓手,持续在优空间、强功能、提品质上下功夫、求突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按照新时代发展理念,突出规划的引领带动作用,聘请天津大学、上海豪张思建筑设计公司等国内一流机构,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城市总规、控规、核心区城市设计及20余项专项规划,确保县城建设每步都有规可依。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严格落实规划即法,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二是完善基础设施。投资3.2亿元新建、改建县城道路8条,构建了“七横八纵”的路网格局,县城面积由过去的4.6平方公里扩展到8.3平方公里,拉开了城市框架;投资0.8亿元,完成4座泵站新建,实施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44.85公里,铺设供水管网10公里;采取PPP模式,投资2.2亿元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城区燃煤锅炉全部清零,建成区集中供热实现全覆盖。完成7座水冲式公厕建设,城区公厕数量共达到39座,每万人拥有公厕达6.9座,极大地满足了市民需求。三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投资2.6亿元,启动实施了海兴县妇幼保健院、海兴县中医院、“四馆两院”等工程,目前均已投入使用;投资1.2亿元的海兴县医院迁建工程竣工使用,并交由市人民医院托管,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投资1.2亿元的体育公园竣工使用,同时在体育公园内建设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目前正常运营;以自然、生态、休闲为主题,以丘陵景貌和秀美风光为内容,投资1.5亿元,新建占地500亩的人民公园,达到了山、水、树、花、绿地相互衬托、整体协调的格局,被评为“河北省四星级公园”。

“短短几年时间,海兴在城市建设方面打了一场漂亮的硬仗,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在游子心中的印象。”每次踏上家乡的土地,在外工作的赵俊明都会有不同的惊喜。

抓主导、促繁荣 奏响“融合化”最强音

产业是基础,教育是根本,城市是载体。

三年来,海兴县坚持以产兴城、以教助城,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县城聚集,初步形成了产城教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一是产业聚集领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做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轮驱动”。一方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另一方面抓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六个一”工程(集中一个园区、编制一个智能改造计划、设立一支产业提升基金、组建一个行业协会、建立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举办一个国际性会展活动),着力打造体育器材特色产业集群,带动五金制造、服装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园区组团加速。致力打造成一批集聚度高、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逐步实现“产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科学规划三大园区,即在县城西部县农场,建设以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为主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在县城东部,建设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为主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海兴京津产业转移示范园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在县城中部,建设以体育器材、轻工五金等为主的县城工业园区。三大园区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目前已入驻项目230个,发展行业龙头企业56个,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顶梁柱”。三是办好县城教育。优化调整教育布局,规划各阶段学校建设。投资3.2亿元完成海中迁建工程和第三中学、新区育红小学、第三幼儿园建设,均已招生。投资3800万元的第四小学教学楼已封顶。通过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和均衡化工程,整合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努力打造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园区,推动产教城融合发展。

抓容貌、促提升 奏响“整洁化”最强音

干净是城市的“外衣”,管理是城市的“命脉”。

近年来,海兴在城市环境容貌上积极尝试,大胆创新,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县城容貌发生明显变化。一是大力提高城区保洁水平。加强对城市容貌的有力监督与管理,严格落实机械化清扫全覆盖、洒水降尘无缝隙、垃圾清运全封闭、无害化处理100%“四位一体”的环卫模式。清扫保洁时间达到每天18小时以上,机械化清扫率保持在85%以上。分季节开展全面“洗城”行动,利用高压水枪对城区内所有便道进行清洗,使路面露出本色。形成了城区卫生“一盘棋”,做到了“平常与检查一样,节假期与平常一样,白天与夜晚一样”。二是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投资500余万元,完成建筑垃圾消纳场和城区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转运环节做到了日产日清,运输不撒落,垃圾密闭运输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100%。县垃圾填埋场完成中期覆盖雨污分流,并通过省级“二级填埋场”等级评定。年初选取凯瑞庄园小区、育红小学、二中北校区、人民公园、体育公园、兴海公园作为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试点,共安装投放18套、共72个垃圾分类收集桶,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以体制、机制为切入点,落实网格化管理,依托数字城管平台,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对“摊点乱摆、车辆乱放、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等“五乱”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发挥公安“天网”作用,加大对车辆的管控力度。同时,对部分街道降低路缘石,合力划定停车位5000余个,有效杜绝了乱停乱放等现象。对临时摊点摆放划定区域,规范经营秩序,地摊经济实现良好发展。

抓重点、促优化 奏响“精品化”最强音

按照“水织海兴、绿映新城”的发展理念,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位。一是实施“秀水”工程。完成环城水系规划设计,在新城区打造横跨城区东西的景观河,以景观河为主轴,贯通环城各个水系,增添了城市灵气,展现了城区生态景观和人文内涵;完成老城区南部葫草干沟治理,改善两岸绿地景观环境。二是实施“添绿”工程。投资1亿元,实施5园、9路、3带、14个节点的景观绿化工程,累计建成长24公里、宽80米的新区绿道绿廊,完成了全长3公里的县城景观大道、绿化隔离带等绿地建设,绿化覆盖率达到39.59%,绿地率达到37.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7平方米,兴融街、兴民街、海兴路、海港路被评为“省级园林式街道”。同时,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8个,省级园林式小区3个。三是实施“宜居”工程。“土地征收拆迁和棚户区改造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定要秉承人民至上、依法征收的理念,将公平、公开、公正和阳光操作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以最大限度和最大的诚意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如何开展好征收拆迁和改造工作,海兴县相关负责人掷地有声地说。海兴县加大规划执法监管力度,结合“一区三边”违建整治,对建成区、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等区域违法违章建筑进行了强制拆除,如今,海中家属院、难民营小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完成入住,沧兴一品、天山熙湖、碧桂园樾璟台等精品小区建设稳步推进,县医院家属院、原冷冻厂家属院改造项目原有的旧房已夷为平地……在海兴这片涌动着建设热潮的土地上,这些生动图景的描绘实属不易,不得不说,海兴下笔有力。海兴县相关部门领导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大力促进全县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有序推进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大力推进精品小区建设,凯瑞庄园小区实现全部竣工入住,海兴一品、天山熙湖等精品住宅正在建设中。

如今的海兴,城市功能日臻完备,居民生活环境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一处处热火朝天、生机盎然的景象,正浓墨重彩地描绘着这里最新最美的变化,酣畅淋漓地记录着海兴飞速前进的铿锵步伐。

2021-06-25 ——全市县城建设提质升级之海兴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6740.html 1 全力打造宜居宜业“五清”新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