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1日
第06版:06

开创·力量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撰文/杨金丽 摄影/王少华

2012年,大运河沧州市区段景观带初建成。

1989年10月19日,沧州首届武术节开幕。

2000年10月25日,京沪(河北段)、石黄高速公路通车。

2010年8月18日,黄骅综合大港开航。

2014年12月16日,沧州西至北京南的首列高铁G9004次发车。

2016年9月,荀慧生大剧院揭牌。

2017年8月,沧州首届旅发大会。

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带领沧州人民做出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沧州大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浓墨重彩的时刻和事件都值得铭记。沧州日报日前组织了“辉煌百年 沧州第一”系列报道,这些第一从不同侧面体现着建党百年的辉煌历史,也体现着在党的领导下沧州艰苦卓绝的奋斗足迹和光辉成就。

●1923年2月,沧州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在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

●1925年秋,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

●1926年9月,在沧县二中建立了沧州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1926年9月,沧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

●1927年2月,沧州第一个县以上党委—中共津南特委,在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

●1944年9月30日,肃宁县全境解放。这是冀中全境解放最早的一个县。

●1947年,由城内9家私人酿酒作坊并建而成新生酒厂(沧州白酒厂前身)。

●1948年2月1日,冀中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48年,沧州市中心医院前身—沧州专属大众医院成立,这是沧州第一家由政府创办的医院。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沧县专区全境开始发行人民币,收回边币和北海币。

●1950年,沧州长途汽车站建立。

●1955年,国营南大港农牧场建立(现中捷人民友谊农场),是沧州第一个国营大型农场。

●1955年3月3日,沧州第一个民族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建立。

●1956年7月1日,中共沧县地委机关报《沧州报》创刊。

●1958年6月,沧州人民广播电台建立。

●1969年9月20日,沧州市第一条市内公共汽车营运线路开通。

●1974年,沧州载重400吨公路平板车试车成功。1974年1月1日为解决沧州化肥厂的大件运输建立“制造400吨公路平板车指挥部”。

●1984年2月22日,河北省政府批准沧州第一师范改建为沧州师范专科学校。

●1986年6月9日,沧州地区原大口河港正式定名为“黄骅港”,并设立“河北省沧州地区黄骅港务局”。

●1986年10月27日,首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开幕。1999年10月30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升格为国家级艺术节。

●1987年1月,庐山照相馆引进第一套彩色扩印机生产线正式投产,填补了沧州彩色扩印空白。

●1987年2月2日,沧州第一条全自动长途电话网线正式开通,并入全国长途全自动电话网。

●1989年10月19日,沧州首届武术节举办。

●1994年2月2日,沧州正式开通移动电话。

●1997年11月25日,黄骅港奠基开工。2008年上半年,黄骅港成为全国出口煤炭第一大港。

●2000年10月25日,我市最宽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在京沪高速沧州北互通建成。

壮大 党组织在沧迅速发展

1926年9月,共产党员刘格平首先来到省立二中(今沧州一中),发展郝树模、曲作民、王佩琪等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沧州第一个党支部——省立二中党支部。郝树模任党支部书记。

接着,刘格平又来到泊镇省立九师,发展多名进步学生入党,建立了沧州第二个党支部——泊镇九师党支部。随后,他回到家乡沧县大堤东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创建了沧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大堤东党支部。

省立二中、泊镇九师、大堤东村党支部是沧州第一批党组织,在沧州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成为沧州革命斗争的三大中心。随后,沧州各地党组织蓬勃发展,党的影响迅速扩大。到1927年2月底,以沧州为中心的津南地区10多个县都有了党组织,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1927年2月,中共津南特委在大堤东村成立,这是沧州第一个县级以上党委。

1932年,沧州第一个工人党支部——泊头码头工人党支部成立。他们领导的泊镇永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给资本家以沉重打击,鼓舞了工人阶级的斗志,扩大了共产党在工人中的影响,揭开了沧州工人斗争史新的篇章。

起义 津南农民武装暴动通电全国

1925年12月,面对内忧外患的民族困境,在沧州活动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张隐韬组织起1000多人的津南农民自卫军,向全国发出起义宣言,震动全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沧州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武装暴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创建较早的农民革命武装。

自卫军颁布了军纪、政纲,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打倒奉系军阀”“反对苛捐杂税”等革命口号,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很多青年加入到自卫军中来。张隐韬带领自卫军从泊头挥师东下,在盐山、乐陵、沧县、南皮、庆云一带开展斗争。

进驻盐山旧县后,自卫军以“快邮代电”的方式,向全国发出了《津南农民自卫军宣言》。《宣言》震动了全国。随后,国民军多支部队进驻盐山、南皮、泊镇一带,对自卫军形成四面包围态势。1926年2月,双方展开激战。由于兵力悬殊,自卫军又缺乏实战经验,最后失败。

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促进了沧州人民的迅速觉醒和沧州地下党的创建、发展,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武装、开展革命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开创 建立第一个平原抗日根据地

冀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平原抗日根据地,辖有沧州范围内的河间、献县、泊头、任丘、肃宁等地。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逐渐沦陷。10月14日,吕正操誓师抗日,从此,冀中平原有了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1938年4月,冀中地区相继建立了38个县抗日政权。1938年5月4日,冀中军区成立。吕正操任军区司令员兼第三纵队司令员。1939年1月,贺龙率领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打了一系列漂亮仗。其中最为经典的“齐会战斗”,创造了平原作战大规模歼灭敌人的范例,冀中抗战力量的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冀中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的38个县,发展到51个县,近千万人口。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是党中央、毛泽东关于敌后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论和决策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结果。它的巩固和发展,对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战场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根据地各级党组织,一直把党的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造就了一支政治素质好、群众拥护、能经受住残酷斗争考验的干部队伍。他们是夺取抗战胜利的保证,也是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建立较早,政策完备,机构健全,让人们看到了新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光辉前景。根据地不仅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还为全国解放战争准备了强大的基础和力量。

歼敌 回民支队百战百胜

抗日战争中,沧州有两支闻名全国的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分别是活跃于沧州西部的冀中回民支队、活跃于东部的冀鲁边回民支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两支部队驰骋沙场,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英勇斗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冀中回民支队是沧州第一支回民抗日武装,毛主席称其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早年投军的回族青年马本斋,在家乡献县一带组织回民义勇队,奋起抗日。1938年,他率部参加八路军,改称为冀中军区回民支队。他作战勇猛,身先士卒,团结回汉军民,沉重地打击了日军。1941年9月,日军抓捕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企图让她劝降马本斋。白文冠绝食抗争,光荣殉国。马本斋听到母亲牺牲的噩耗后,悲愤地写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冀中回民支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地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支民族抗日武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这支部队转战于冀、鲁、豫广大敌后战场,进行了870多次战斗,歼灭日伪军36000余人,在抗日战争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解放 攻克肃宁城 冀中庆大捷

肃宁地处冀中腹地,是冀中区和八、九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经常活动的地区。“五一大扫荡”后,当地军民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对敌斗争。1944年,在晋察冀军区统一部署下,冀中展开了青纱帐战役。9月29日,冀中九分区部队对日军占领下的肃宁县城发起总攻。战斗历时29个小时,八路军战士英勇作战,30日攻克肃宁城,肃宁全县宣告解放。

攻克肃宁城,是冀中部队反“扫荡”规模较大、获得全胜的攻坚战的一个范例。延安《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头版报道了“冀中又奏大捷,肃宁县完全解放”的消息,《晋察冀日报》还发表了“庆祝冀中大捷”的评论。

肃宁县是“五一大扫荡”后,全冀中区第一个全县解放、而且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的一座县城。肃宁解放后,彻底打掉了任丘、河间、肃宁、献县的伪联防区的一个重要触角,给敌人以致命打击。解放肃宁之战,为迎接冀中军区创造大块根据地、配合正面作战、开展敌后局部反攻,均有重大意义。

建设 赓续红色血脉 建设美丽沧州

1947年,沧州解放后,一代代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书写着沧州建设史上的伟大篇章。

1973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沧州建设一座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沧州人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辆载重400吨公路平板车。这一沧州经济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载入了新中国史册。

沧州,因“沧海之州”而得名。宋金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如今为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的桥头堡。早在1986年,沧州地区原大口河港,正式定名为黄骅港;2010年,黄骅综合大港开航。依托“东出西联”的区位优势,在“一港双城三带四区”的发展格局中,沧州沿海经济正以全新的姿态扬帆远航。

2000年,京沪(河北段)、石黄高速公路通车,为沧州打通了经济发展的交通动脉;2014年,沧州西至北京南的首列高铁发车,从沧州到北京只需50多分钟。从“一小时经济圈”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沧州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共赢态势愈加显现。

2014年,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伴河而兴的沧州,焕发出迷人风采。园博园建设、大运河非遗公园等全面推进,南川楼、朗吟楼等存在于古诗中的古建,迅速崛起在运河两岸……在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路上,沧州交出了令人惊喜的时代答卷。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依托文旅大会建设美丽乡村,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沧州越来越美,越来越有底蕴和文化,越来越时尚大气,一幅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蓝图正在沧州大地上铺展开来。

2021-07-01 策划/张徽贞 周红红 撰文/杨金丽 摄影/王少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7174.html 1 开创·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