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庆祝建党百年,沧州日报推出了“献礼建党百年 记录百名先锋”大型采风活动。一个个优秀共产党员的身份或许平凡,但信仰却坚不可摧;一位位英烈的生命或许短暂,但精神却光华永存。民族独立、国家强盛的奋进之路上,写满他们用血汗铸就的风采。
伟 哈薇薇
撰文/祁凌霄
壮言心声:
季振同:“我们不当亡国奴,不当殖民地,我们要自强,雪国耻,收复国土和主权!”
赵博生:“侧耳倾听,宇宙充满饥饿声。警醒先锋,个人自由全牺牲。”
张隐韬:“珍惜光阴,多做实事,唤起民众,推翻军阀政权。”
刘格平:“打倒军阀,打倒地主、资本家,让民众当家做主人。”
马本斋:“伟大母亲,虽死犹生,儿承母志,继续斗争!”
张克侠:“党的需要即是我的需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关金钟:“远学小岗,近学前郭,包干到户,大胆改革。”
周恩涛:“我是一名党员干部,只要有我吃的,就绝不会让一户老百姓挨饿受冻。”
刘春台:“干部工作有退休,党员服务无退休。”
牺牲
为雪国耻身先去
生于沧州、或牺牲于沧州的先烈中,有很多人正值青春年华。赵博生36岁,季振同33岁,潘漠华32岁,邸玉栋、崔兰仙31岁,常德善30岁,戴培元、刘贯一、郭陆顺28岁,邸玉森、傅国光、牛文良27岁,牛文仓25岁,张隐韬24岁,而牛文常,年仅20岁……
这仅是部分著名烈士的名字,这份名单可以开列很长,有的烈士慷慨就义、在烈火中永生,有的烈士甚至连名字也没留下,有的烈士从容赴死,壮哉伟哉,而有的烈士含冤被屈近半个世纪,痛哉惜哉。他们的生命在最好的年龄里燃烧,永恒绽放,他们的满腔热血,在火红的青春中抛洒,民族耻辱被烈士滚烫的热血一点点洗刷。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外侮内乱,积弱积贫,百年风云,百年磨难,饱经屈辱。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沉沉暗夜里点燃的熊熊火炬,指引着无数志士豪杰,在怒涛狂澜里斩蛟劈浪,劲帆争流,一腔英雄血,满怀报国情。
沧州先烈尤其是这些不满40岁的先烈,有的故居建起了纪念馆,如赵博生;有的立起了纪念塔、纪念碑,如牛氏三杰等;而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宁都起义”领导人、红五军团总指挥季振同,连名字都因种种历史原因,曾被长期淹没。
然而初心传承从不会被间断。
今年6月22日,“宁都起义”领导人、红五军团总指挥、烈士季振同故居动工修缮。在沧县张官屯乡狼儿口村烈士故居的围墙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不忘烈士丰功伟绩”“继承革命精神 永葆奋斗初心”的大红布标迎风摆动,《十送红军》等红歌循环播放,沧县人大党组书记董永盛及乡镇负责人现场指挥,身着“故居修缮”红色背心的建筑工人入场。当轰鸣的铲车铲起曾养育烈士的热土时,那些曾经疯长、攀附、堆积的杂草、藤蔓、乱柴被一扫而空,人们心里一下豁亮起来,天地正气为之昂扬。
这所旧宅院,养育了烈士,留过刘格平、驻过日军、作过学校、开过工厂,屈辱、光荣、沧桑、艰辛、奋进、祈盼,经历和烈士的身世一样沉重。在开工现场,诸般滋味一股脑将人们包裹起来。当《十送红军》音乐响起,许多人的眼睛湿润了。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压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夕,凄风苦雨,季振同遇害于江西。遇害前,年轻的烈士是否再回望家乡最后一眼……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为雪国耻身先去,长使后人泪婆娑。
播火
抓枪杆子建支部
张申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张隐韬建起沧州境内第一支革命武装,刘格平组建津南第一个党支部,马本斋、刘震寰分别建起冀中和冀鲁边两支回民支队……在党的领导下,沧州境内游击队、地方部队的革命洪流,将压在百姓头上的重重苦难冲得无影无踪。
1927年8月,毛泽东同志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1925年11月,张隐韬组建并领导津南第一支革命队伍——津南农民自卫军。
1926年2月5日,盐山旧县镇西门外,五花大绑的张隐韬被命令向当地农民自卫军喊话缴械,并以枪毙威胁。张隐韬慷慨激昂地讲了2个小时的革命道理,还要来一块木板,写到:“张隐韬之墓,时年24岁,南皮县唐家务村人”,并高呼“打倒万恶的旧制度,建立工农苏维埃新中国,当家做主人……”行刑者沉默了。这时,“孙文主义学会”的特务开了枪……
1922年入党的张隐韬,党龄至今整整99年。1984年,刘格平证实:张隐韬在我党“一大”时期入党……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1988年,张隐韬日记被发现,烈士创建津南革命队伍的壮阔画卷,慢慢掀开。
入党后的张隐韬奔波于京绥铁路等各个站点,组建工会和党组织,每天仅休息3个小时。到1924年,他已在京绥铁路工人中建起8个秘密党小组。
斗争中,张隐韬萌生由党领导军队的想法。1925年他在开封对刘格平说:旧军人思想得不到改造,一旦有事,靠不住,党要组织自己的武装。刘格平很赞同。张隐韬在史可轩旅长(1926年入党,烈士)支持下,回沧组建农民革命武装。11月,津南第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津南农民自卫军在泊头成立,张隐韬任司令兼党代表。随后进军沧州东部,扩大到1200人,回师盐山旧县镇,向全国发出成立《宣言》。
北方军阀慌忙通缉、“围剿”。张隐韬急电刘格平来盐山任参谋长,商议将自卫军开至津郊,保存火种。1926年2月4日,自卫军行至南皮县城北遭弓富魁伏击。刘格平在马上高喊:“隐韬,你快往东面村里去,我掩护你!”刘格平向南突围,摆脱了敌人追杀,但张隐韬被捕。等刘格平持史可轩的信营救时,张隐韬已壮烈牺牲。
7个月后,刘格平在沧县二中建立沧州第一个党支部,泊镇九师、孟村大堤东村党支部相继建立,成为领导沧州武装革命斗争的三大中心。至1927年2月底,津南地区建起党支部20余个,刘子芳、王俊峰、刘景泉、胡恒熙、马振华、范廷俊、马全振、郝树模……一批先进分子加入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津南革命的火炬点燃了。
追光
起义暴动促解放
沧州境内群众自发的无数抗击盐巡和小规模反抗暴政运动,我党领导的马颊河农民暴动、津南农民自卫军起义,给黑暗统治沉重打击,也奠定了沧州革命运动的群众基础。在我党直接领导下,旧军人向革命军人转变的如张克侠领导贾汪起义,季振同、赵博生领导“宁都起义”,震动全国,为民族解放立下不朽功勋。
沧州早期的党员中,有许多人是从旧家庭或旧军队中走出来的。如张申府、刘格平、季振同、牛氏三杰、戴培元等,均出身于旧家庭,季振同、赵博生、张克侠、张仲瀚、马本斋等在旧政府、军队中就加入共产党或追求进步,组建革命队伍或率部起义。
淮海战役中,“佩剑将军”张克侠前线起义,为全歼黄伯韬兵团立下大功。而淮海战役,是决战阶段三大战役之一。
张克侠名张光远,1929年入党,1950年才公开党员身份,在敌营卧底20载。他回忆说:“我加入共产党,与大姐李德全(冯玉祥夫人)邀请我去苏联学习是有关系的。”他是冯玉祥的连襟,谁会怀疑这样的人是共产党呢?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8日,在我党指示下,张克侠与何基沣率2.3万余名官兵起义,徐州防线东北敞开80公里的口子,隔断了黄伯韬兵团与徐州的联系,至22日,黄伯韬团被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之后,张克侠率部参加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
张克侠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丰功,而季振同、赵博生则在红军时期开创伟绩。
今年6月15日至17日,在京津,季振同烈士的女儿季平龄、开国元勋韩振纪中将的子女,提供、讲述了“宁都起义”中鲜为人知的历史。赵博生1931年秘密入党,季振同在西北时就与我党先烈刘伯坚(时任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交好,“许多专家怀疑季振同那时就已秘密入党,但他的遗物损失严重,尚找不到确切资料,目前所知的是1932年由周恩来、朱德介绍,季振同成为党员。”
韩振纪将军是26路军总指挥部唯一参加起义的少校参谋,起义时,是赵博生和季振同的单线联络人。季振同任旅长的74旅是26路军主力,士兵作战能力极强,每人两支枪,手榴弹若干,外加一把大刀,负责宁都城防,是起义成败的关键。此时季振同已受到蒋介石怀疑,蒋两次宴请26路军中高级军官,唯独没有季振同;季振同以26路军名义通电要求北上抗日,遭到蒋严斥:“死守宁都”“奢谈抗日者杀无赦”。
为统一思想,季振同召开74旅营以上军官会议,黄中岳第一个表态:“听旅长的话,跟旅长走。”起义原定于1931年12月13日,因国民党南昌行营发给26路军的2万多件冬衣和饷款已运到广昌,季振同提出推迟至次日晚。起义成功后,由红军方面派出的向导将部队顺利带往苏区。
“宁都起义”是毛泽东、朱德等指示,刘伯坚具体负责,季振同、赵博生、董振堂、黄中岳具体领导实施的,季振同、赵博生等发挥了各自不同的重要作用。起义后,新式齐全的武器装备和兵员,壮大了苏区力量,红军由4万人激增到6万余人。起义后,由季振同任总指挥、赵博生任参谋长的红五军团,在毛泽东的提议下,打赣州解红三、红二军团之围,战广东伐陈炯明,打破了围剿,巩固了苏区,黄狮大战,赵博生不幸牺牲;长征中,任铁流后卫,血战湘江,34师6000余人仅剩300余人,师长、政委全部阵亡,掩护主力渡金沙江,激战9天9夜,甘肃高台城头,继任总指挥董振堂及3000壮士,壮烈殉国……
传承
只留大爱惠人间
2021年3月29日, 好医生范力华的骨灰撒入大海,她把一生“嫁”给了医院,献给了病人;2000年2月23日,傣族人亲爱的“胖大爹老王”王连芳逝世,天上飘着雪花,街上挤满送行的人,经匣只能高举着从人群头顶传递;1980年3月9日,戍边将军张仲瀚的骨灰撒在天山,部队司令部为他准备的宿舍,他一天也没住过,组织上补发的3万元工资,他先拿出2万元补交了党费,余款分赠给司机、秘书、警卫员……
斯人已乘清风去,只留大爱惠人间。
“在中捷农场医院,范力华办公室放着一张折叠沙发,见证了她‘嫁’给医院的岁月。这一张沙发她用了20年,白天办公用,晚上铺开就是她的床。”冀中抗日县委书记焦守健“宁可自己挨冻受饿,也从不动用党的经费。身上穿的夹袄,是用别人送给他的旧棉袍改做的。一物穿三季,春秋是夹袄,冬天就絮上棉花。”
百年历程,百名先锋,初心不改,使命如磐。每当读到类似的故事,总会心潮涌动。好民警王红心、执法为民的任秋华、退休“再就业”一心为棉农的刘春台、带领农民住上别墅自己却累垮直至去世的周恩涛、病倒在麦田里的关金钟、舍己救人的宋桂荣……
2020年1月,当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欢度新春佳节的气氛中时,疫情突然袭来,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沧州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无畏逆行,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人民群众无私的大爱。当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来自沧州的李顺利、甄洪月、陈建华等人荣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并在现场接受表彰。
李顺利回忆:“疫情爆发后,我们就高速运转了起来,160多天的时间里,组织全市流调22716人次,涉及流调对象47233人次,累计消杀面积2977万平方米,本单位完成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78743份。”最难忘是大年夜:“我们在沧州首个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带领工作人员紧急排查并隔离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89名、间接接触者335名,避免了疫情的扩散蔓延。”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甄洪月把精力全部投入到防控工作中。此前,他因直肠癌入院,手术以后进行化疗,刚刚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即使如此,他仍在坚持,一度穿上“尿不湿”坚持巡查、走访。去医院复查的事,甄洪月一拖再拖。
甄洪月带病奋战在抗疫一线,孟宪升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吴桥县于集镇原党委书记孟宪升,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带领镇村两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冲上了防疫第一线。他连续34个日夜坚守、冲锋在前、率先垂范,因劳累过度,不幸殉职。
一个个优秀代表,一件件感人事例,百年来,无数优秀党员承前继后,奉献了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浩歌,声声入耳,句句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