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沧州市委机关报《沧州日报》,从1956年7月1日创刊至今,已走过了65年路程。每天清晨,她都会如约而至,陪伴着沧州人开启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追溯历史,看看65年前,《沧州日报》的前身《沧州报》,是如何创办的。
一
1956年初,中共沧县地委决定创办《沧州报》。当年2月开始筹备,6月试刊3期,7月1日正式出报,为沧县地委机关报。编辑部在沧镇北门里大街,印刷厂在沧镇新华路39号。
那时调到报社的同志,基本都有做文书工作的经验,但缺乏新闻报道的常识和实践。为解决这个问题,报社一方面紧抓编辑人员的学习,组织大家到《河北日报》及已创办报纸的地区学习经验。同时,及时传达或组织阅读中央、省、地党政机关的重要文件,以熟悉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了解国内、省内的政治动向,动员大家挤时间阅读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新闻业务专著,从根本上提高大家做编辑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总编辑坚持对每篇稿件细看精审,逐字逐句推敲,仔细增删或修改,一字不漏,标点符号也不轻易放过。看稿发现的问题、意见随时写到原稿上,或另用便笺书写附在原稿上,及时退交原编稿人,请大家共同探讨。那段时间,大家学习、工作情绪高涨,稿件质量提高得很快,在创办《沧州报》的道路上,胜利地迈出了第一步。
从采写稿件到印出报纸,还有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创刊时,因为都是办报新手,每一个步骤都可谓步履维艰。以组版为例,组版编辑修改好见报稿子后,先是校对每版稿子的字数,然后按照编委意见,把稿子分放到每个版面上去。画版,去《河北日报》学习时见过,等到自己亲手干起来,却是七差八错。《沧州报》试刊第一号,现在看起来很“幼稚”,却是大家搞了好几天才定下来,并一版一版把稿子安到版面上去的。标题放不下或填不满就改标题,行文字数随时根据版面增删。修改一次,换一次组版纸样,前后不知换了多少次。
二
《沧州报》的出版工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张报纸从组稿、画版、排字、校对、制版到最后付印,各个环节都是没日没夜地突击,大家抱定一个想法:不圆满完成任务绝不松手!每张《沧州报》都凝聚着每一个报人的心血和付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闯过了出报这一关。办报队伍也很快成长了起来。
办报之初,因为都是新手,迫切需要外出参观学习,看看一张报纸究竟是怎样制作生产出来的。另外,报社内部机构如何设置、报社内部上下左右之间的工作流程、需要制定哪些规章制度、经营管理如何进行、干部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等,所有这些都需要学习。当时的《河北日报》给予《沧州报》一行热情的指导和接待,介绍工作情况,陪同参观各个办报环节,使大家受益匪浅。
随着时间的推移,离“七一”正式出报的日子越来越近,大家在思想上、精神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直到着手做起报纸编排印刷的实际工作,各方面的紧张状态达到了顶峰。各项工作铺开后,大家就在各自岗位上,朝气蓬勃地干起来了。
《沧州报》创刊后,原来的沧镇印刷厂改为报社印刷厂,厂址由南大街(今清池大道)天一坊饭馆南迁到了新华中路(今报业大厦)的平房。全厂有干部职工40多人,机器设备有2台16页印刷机、3台8页印刷机,还有几台小圆盘和石印机,为创办《沧州报》打下了基础。
《沧州报》作为地委机关报,必须依靠党委的领导。从创刊那一天起,地委对报社的领导,从报道思想到报社人员的生活处处关心。报社的同志,不论是总编辑还是一般记者,都可以随时随地找地委的领导同志请示研究问题,这也是《沧州报》所以能够办好办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沧州报》刚刚创刊不久,遇到了新闻纸供给不上和财力不足的问题。找到当时的专员反映情况,专员立即找来财政局长和商业局长,商谈帮助报社解决。给地委领导送审稿件时,不管多忙,他们都抓紧审查,亲自动笔修改。
三
《沧州报》创办之初,编辑记者们从上到下深入基层采访,搞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不断提高宣传报道水平。这也成为《沧州报》的一个好传统。
《沧州报》创刊后,编辑部实行编采合一,每个人既是记者又当编辑,大家轮流下乡进厂采访,奔波在第一线上。那时的编辑,都是从地市县写作班子中抽调来的,既有实践经验,又热爱写作,到了报社,熟悉了新闻业务后,更是如虎添翼。
当时下乡采访交通很不方便,公共汽车比较少,报社自己又没有汽车。当时的经理部购置了一些自行车,记者下乡采访,大多是骑自行车。1957年冬天,报社5位记者到黄骅县北大港沙井子村去采访,正赶上顶风大雪,自行车实在骑不动,只好推着走,50多公里的路,当天赶到,大家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5个人挤在一间小土坯屋里,冷风透门窗而入,采访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第二天,大家被采访的场面感染,工作热情高涨,仅几天时间就采写了几个版面的稿件,有消息、通讯、人物特写、照片等。报道中有个人物最突出,记者们找他和他周围的人谈了不下10多次,到他工作过的地方做调查,稿子出来后,就地念给他本人及群众听,群众确认无误以后,才向报社发稿。
像这样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采访故事,在《沧州报》数不胜数。记者们坚持采访必须到第一线去,生活在群众之中,抓取最有意义的材料编写稿件,给读者呈现更好的新闻。
四
《沧州报》创刊后,在65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6次大的变动。
1958年6月,中共沧县地委与天津地委合并,《沧州报》与《渤海报》合并,改出《渤海日报》。《渤海日报》从1958年6月16日出报,到1960年6月30日与《天津日报》合并而终刊。其中,1958年6月16日到12月7日,为天津地委机关报。之后,《渤海日报》与《天津农民报》合并,是中共天津市委的机关报之一。这段时间,报社地址迁到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67号。
1961年夏季,沧州地区与天津市分设,沧州地委搬回沧州市,《沧州报》复刊。1966年5月1日,《沧州报》第二次复刊。1971年底,《沧州报》第三次复刊。1973年1月1日改为《沧州日报》,至今。
65年来,《沧州日报》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今天报媒融合发展,忠实记录历史,弘扬时代主旋律,自身也赢得了巨大发展。时至今日,熟悉《沧州日报》的读者依然能从报纸上感受到,新一代报人保持和发扬了《沧州报》创刊以来的好作风、好传统,守正创新,不断进取,以昂扬的精神,把《沧州日报》办得更好,围绕中心工作,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反映群众的建议呼声,为沧州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