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 超
人物简介:
哈明江,1954年出生,中共党员,1991年担任献县淮镇中街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先后当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河北省人大代表,并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创新人物”、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市级“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沧州好人”典型代表等荣誉称号。
村里人都知道,哈明江闲不住。村民吃水难,他要管;居住条件差,他要管;挣钱的路子“堵”了,他尽心尽力“疏通”;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时,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带头为疫情防控捐款,得到村民积极响应,募集捐款近6万元;复工复产时,他又积极帮助村里企业招工,直到50多家企业恢复正常运转……
哈明江一忙就是30年。
自1991年担任献县淮镇中街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哈明江一步一个脚印,带领这个曾经落后的村庄成为“全国文明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到现在人均年收入5万元。
30年苦干,哈明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而他更看重的,是老百姓的口碑。
每次村“两委”换届,他的得票率都在90%以上,村民的信任、支持,就是对他最高的评价、最大的信任。
他说,为村民干事他高兴,看到淮镇中街村发展了,村民富裕了,他感到莫大的幸福。
从“万元户”到“领头人”
哈明江记得清楚,上世纪70年代,工作多年的他,月工资只有30余元。彼时,哈明江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很大。1979年,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创业。
哈明江回到了淮镇中街村,一心扑在发家致富上。他销过粮油,卖过牛肉,还开过小卖部,仅一年多,就成了村里首个“万元户”。
哈明江创业成功了,不少村民被他带动起来。党组织发现了这棵苗子,1991年,他被推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
4年要账路
“既然干了,就得干好!”哈明江要让全村人都过上好日子。可他接手时,淮镇中街村除了8万元外债一无所有。
淮镇中街村村民基本上都做牛羊肉生意,但都是小打小闹。哈明江自己跑销路,组织村民给天津、北京、沈阳等地的加工厂供应牛羊肉,还在村中建起了冷库。淮镇中街村成了华北地区有名的牛羊肉加工集散地,村民年均收入也创下了纪录。
从1995年起,哈明江又给村民联系了唐山某大型罐头厂,村民陆续为罐头厂供应了2000多吨牛肉。后来,由于产销问题,罐头厂濒临倒闭,欠了村民780万元。面对乡亲,他拍胸脯保证:一定要回欠款。
为了要账,哈明江每次离家少则两三个月,多则半年。足足花了4年时间,终于带着最后一笔欠款回来了。回到家时,全村男女老少拥在街口,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迎接他。
哈明江落泪了。这让他明白了一个理儿:只要真心为群众办事,一定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拥护。
奔向“小城梦”
几十年时间,淮镇中街村变了,从“落后村”成为了“全国文明村”。
巨变,依靠的是步步积累。
哈明江上任时,全村只有一口能用的机井。哈明江自掏1万元,带头集资,又争取水利部门支持,凑了4万元,打了十几眼浅机井,解决了浇地问题。后来,村里建了冷库,有了一些收益,又打了深机井,铺设了地下管道,村民过上了旱涝保丰收的日子。
从农业村向工业村转变,是淮镇中街村迈出的一大步。淮镇中街村在千余亩荒地上建起了工业小区,哈明江号召村民建厂创业,实现转型。目前,村内大大小小的企业有50多家。
村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哈明江觉得还不够:“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村民生活富裕了文明程度也要提高。”2005年,他又带头出资1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文体活动中心。
2006年,他们开始构筑“小城梦”——完成了住宅小区的规划。“我们的小区也要像城市里一样,环境优美,水电暖齐全。”
……
一步一个脚印。现在的淮镇中街村,建起了工业园区,有了生态园区、新型社区,约80%的村民住进了楼房,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村庄风景秀丽、设施完善、宜居宜业,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