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象征56个民族的56门19式庆典礼炮等距列阵在正阳门北侧广场两侧。大会伊始,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礼炮鸣放队鸣响100响礼炮。伴随着响彻云霄的炮声,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五星红旗,开始了庄严的升旗仪式。
这场让全体中国人振奋的庆祝大会,也由此正式拉开大幕。
同样兴奋的还有肃宁县退休干部郭九州。对当地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研究的他告诉记者,为这次庆祝大会“打头炮”的共和国礼炮部队,前身溯源就是1938年在肃宁县组建的“抗日基干大队”!
今年71岁的郭九州曾经参与过《肃宁县志》的主要编辑工作。他说,根据县志记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肃宁县的抗日斗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群众抗日救国组织。1938年3月,中共肃宁县工作委员会决定以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的名义,收缴原县保安队枪支,吸收爱国青年,成立肃宁县抗日基干大队。后来,和当地兄弟武装合并,被晋察冀军区统一命名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三纵队第四总队第二十大队。随后,贺龙率八路军120师教导团进驻肃宁后,在其帮助下,全大队发展迅速。
郭九州告诉记者,肃宁县抗日基干大队成立时,那些肩扛梭镖、手握大刀的肃宁汉子之前还没有见识到日寇的先进武器,但他们那杀敌报国、不屈不挠的精神一览无余。
抗战胜利后,这支由肃宁热血男儿发展起来的部队经过了数次整编,先后被改称为晋察冀军区冀中纵队第13旅第39团、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第8旅第24团、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纵队第8旅第24团。1949年2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第188师第564团。1951年曾入朝作战,并参加了大名鼎鼎的“铁原阻击战”。
1966年,564团3营扩编为北京卫戍区独立团进驻北京。1983年1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市总队十一支队。
1984年初,我国决定恢复鸣放迎宾礼炮仪式,并要求武警北京总队组建共和国礼炮部队,并为当年3月访华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鸣放礼炮,这个神圣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组建不久的这支武警部队身上。
1984年3月23日,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上摄像机转动,照相机“咔咔”响,中国礼炮兵首次亮相。蓝天白云下,8门礼炮交替鸣放,好似醒狮的宣言,揭开了共和国礼仪史上新的一页。
欢迎仪式结束后,中外记者把礼炮兵们团团围住,闪光灯此起彼伏,来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竖起大拇指说:“中国的礼炮真响,把我的五脏六腑都震动了!”
戏剧性的是,礼炮官兵们所使用的礼炮,就是当年抗日战争中从日本侵略者手中缴获的武器,每门日制小山炮上面都印着日本“昭和”年间制造的字样。这些昔日从侵略者手中缴获的火炮,在年轻的武警战士手中变成了中国人民欢迎外宾的礼炮。轰鸣的炮声,打响了改革开放的大国自信,更打响了中国人民的宽容和风度。
共和国每一次迎接国宾,都留下了礼炮兵的闪光印迹;每一次盛大庆典,都融入了礼炮兵的激情汗水。据统计,从1984年到2017年底,组建33年来,这支共和国的礼炮部队先后圆满完成600余次迎宾礼炮鸣放任务,以及历次国庆大阅兵和“9·3阅兵”,迎接香港、澳门回归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庆典的礼炮礼花鸣放任务。
“几年前,这支礼炮部队的方阵里,仍有包括支队长在内的数名肃宁籍官兵在服现役。他们投身军营,报效祖国,在部队建功立业,把肃宁人质朴善良、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在橄榄绿色军营里发扬光大。”郭九州说。
《人民武警报》曾这样评价道:蜚声军内外、国内外的共和国礼炮部队,专门以展示古老华夏礼仪为神圣使命,是唯一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媲美的“特色”部队!
经党中央批准,从2018年开始,长期负责为国鸣放礼炮的武警礼炮部队,转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礼炮鸣放队,礼炮部队也由此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从肃宁小城到天安门广场,从抗日基干大队到共和国礼炮部队,肃宁人民忠于祖国的坚强信念得到一个完美的升华。他们的继承者,正用庄严神圣的礼炮鸣放出祖国的尊严与强大!”郭九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