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5日
第05版:05

绿色为美丽生活添“彩”

本报记者 祁 洁

生活小妙招,让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可回收物品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绿色出行,从我做起。如今,绿色生活正成为一种新时尚,越来越多的人踊跃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日常生活处处“抠”

熟悉贾瑞丽的人,对她的评价都是俩字——“抠门”。

说她抠,并不是指她舍不得吃喝,而是她啥东西都舍不得扔。贾瑞丽眼中没有废品,一件件没用的物品经过她的手,便能重获新生。

贾瑞丽家住运河区梨园小区。一进她家,别家阳台上摆的是花,她家却摆了一排泡沫箱,韭菜、小葱、水萝卜……种了得有七八样。旁边,几个饮料瓶在墙根儿立着。“这些泡沫箱子是装快递的,瓶子盛洗菜的水用来浇菜。这些塑料制品不容易降解,能利用点儿是点儿。”贾瑞丽笑呵呵地说。

除了阳台,她家许多地方都藏着环保小妙招。茶几上的果皮盒,是用宣传海报折的。门后面挂的收纳袋,是用孩子的旧衣服缝的。连厨房抹布,也是她把饭店用过的一次性毛巾洗干净再用的。

她从电视柜的抽屉中拿出一塑料袋布绳笑着问:“猜猜这绳子是哪儿来的?”“看着像购物袋上的。”“没错,留着它们不知什么时候就能用得上。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希望人们平日多注意这些小细节。”贾瑞丽嘱咐记者一定要将这些小妙招传递给人们。

我们集“盒”护地球

“回收的3万余个牛奶盒即将被送往回收工厂,实现‘变身之旅’。10万个牛奶盒集‘盒’完成!”近日,王晓晔将这一消息“发圈”后,许多人点赞。

王晓晔是任丘白洋淀湿地生态野保志愿者团队的负责人,他经常组织公众参加环保公益活动。2019年,他了解到一些学校实施“营养加餐”计划,每个学生每天喝一盒奶,产生的大量牛奶盒怎么处理是关键。

他一边寻找回收工厂,一边准备课件,他要把牛奶盒回收利用的理念灌输给孩子们。

“孩子们,你们知道怎样才能把牛奶盒更好地收集起来吗?先用剪刀把它剪开,再把里面的奶渍洗干净,最后把他们叠放在一起。”王晓晔设计的牛奶盒回收计划课程,得到了多个学校的支持。在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下,牛奶盒还神奇般地变成了文具盒、笔筒和小卡通。

为回收牛奶(饮料)盒,任丘采一小学专门设立了“牛奶盒回收日”,学校把收集的10万多个牛奶(饮料)盒,都送到了回收工厂。

“去年年底,国家改革委等4部委联合发文,推进废弃纸质饮料纸基包装实现资源化利用,为我们集‘盒’爱护地球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撑。接下来,我们将活动从学校扩展到社区、企业,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王晓晔介绍道。

绿色出行从我做起

张丽会开车,但她轻易不动车。“走路能到的地儿,没必要动车,能少排点儿尾气。”这下,你明白她的心思了吧。

今年51岁的张丽,是运河区沧福堂中医门诊的一名护士,也是十中健步走队的成员。每天除了工作睡觉,她大部分时间都在运动。

早晨4时左右起床,跑步到人民公园;5时左右和队友会合,接着跑1个小时;6时左右,由人民公园直接走路去单位上班。下午下班溜达回家,晚上还时不时地参加队里的活动。“锻炼身体要适度,千万别过劲儿。”周围的人时常劝她。

张丽总是笑着回答:“放心,掌握好动作要领就没事。走路、跑步时,手要半握拳,腿和手臂要伸直,后脚跟着地……”说着,她跑了题。

张丽参加健步走队,起初是为了锻炼减肥。如今体重已经达到了理想目标,为何她依然这么执着?“我们在健身之余,还肩负着另外一个重任。”张丽神秘地说。

原来,十中健步走队中的90多名队员,经常到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帮环卫工人捡拾垃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们还轮流到小区卡点当志愿者。“我们在和人们聊天的过程中,顺便把‘工作’做了,要少开车,身边有垃圾随手捡起来不费多大劲儿,绿色出行一小步,就是低碳生活一大步。”张丽又刹不住车了。

2021-07-05 本报记者 祁 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7553.html 1 绿色为美丽生活添“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