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 超
掀开《吴桥历史文化》百米画卷,历史沿革、运河发展、风土人情、杂技风采、古代日常生活应有尽有;观赏村庄墙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河、杂技、传说……在吴桥县,有人把运河文化、风土人情,画进了村村落落,把历史文化集结成美丽画卷。
49岁的王长刚,正是背后的画师,他共在40多个村庄创作墙画千余幅,吴桥县村庄墙画约80%出自他的笔。王长刚是吴桥县沟店铺乡人,自幼酷爱绘画,小时候折根树枝,雪后的大地、雨后的泥土,都是他的画纸。他深得名师真传,后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进修,悟山水画大写意之境,又攻人物及花鸟,精于雕刻,作品经常参展获奖。
绿树环绕中,运河静静流淌,远处村庄错落有致,近处身着黄袍的人物指指点点,配以秀气的书法说明,一幅《乾隆与运河》墙画,是人们茶余饭后品评的热点;经大量走访绘制的以吴桥杂技为轴线的《吴桥历史文化》百米长卷,展现悠悠运河历史风貌,内容从发源一直到现状。
作为土生土长的吴桥人,王长刚从小守着运河、看着杂技长大,对运河两岸风土人情兴趣浓厚,一有机会就收集相关资料。2014年,王长刚离开了原来工作的雕刻厂,做起了小买卖,需要走街串巷。虽然辛苦,却成为王长刚收集村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的爱好,也是从那时,他萌生了用画作记录和展现运河风貌、乡土人情的想法。“就想着不管身在何处的老乡,看到画作,都能找到自己的乡愁。”王长刚说。
苏场村邻运河东大堤,有处不大的水塘,当地人称“哑巴湾”。据说当年乾隆南巡时,夜宿此村,正值盛夏,满湾的蛙叫声此起彼伏,影响了天子休息。天子一怒,下了圣旨,禁止蛙叫,青蛙还真集体领旨,一哑就是几百年;桑园镇原来没有人,后来才有了一个老吴家;还有赵家茶棚的由来……每走一个村庄,工作之余,王长刚就喜欢和当地的老人聊天。村庄的由来、有什么传说、甚至村里的古树都得追根溯源。“这些老人记忆中的旧时光,有很多是县志上没有记载的内容。”王长刚说,有时一聊就是半天,有的内容需多次采集。
2018年,王长刚在桑园镇走访了一位80多岁的老爷子。老人身体不好已卧床不起,听说要了解过去,恨不得撑起身来讲述。“从村镇由来讲到抗日战争时期,还不忘记念叨逝去的老槐树。”王长刚说,这些老人既淳朴又热情,给他的创作注入了动力。
多年走访,寒来暑往,熬夜创作,笔耕不辍。如今,这些记忆都在王长刚的画笔下一一展现。《吴桥历史文化》百米长卷上卷已经创作完成,下卷完成了部分内容,运河风貌、乡土文化墙画覆盖多个村庄。王长刚仍在继续采集相关历史资料,不断关注运河历史文化,相关创作正在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