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9日
第05版:05

于桂亭:产业报国 逐梦前行

本报记者 杨金丽

于桂亭载誉归来后,在东塑“七一”表彰大会上,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王少华 摄

人物简介:

于桂亭,1949年9月出生在沧州运河畔,1969年入党。13岁以修脚工职业步入社会,后参军入伍,转业后到电子设备厂工作,1976年任沧州市二轻局副局长。1979年来到东塑任党支部书记,后任厂长。他带领东塑几度走出危机,1998年企业改制,任东塑集团董事长,2020年卸任,现任东塑集团党委委员。曾荣获“全国轻工业改革闯将”“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人物奖”等称号。今年“七一”前荣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赴京参加了建党百年系列庆典活动,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于桂亭捐资1700万元重铸沧州铁狮,捐资助教2000余万元,无偿转让个人股份20%,以国家战略为己任,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重资建设明珠商贸城,倾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服饰之都。

“东塑之所以发展得相对快一点,就是始终没有放松党建工作。”7月3日,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于桂亭,对记者坦陈心声。他的胸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金色奖章熠熠生辉。

于桂亭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也是一位有着52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带领曾濒临破产的东风塑料厂,一步步渡过难关、实现自我超越,最终成功上市,登顶世界高端技术行列。而他倾力打造建设的明珠商贸城,更是以自觉精神,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任务,把个人梦、企业梦、城市梦,融入到中国梦中。

改革闯将

1978年,改革开放如一声惊雷,震醒了许多人的心。1979年,三十而立的于桂亭临危受命来到东塑任党支部书记。此时的东塑,只有一个凉鞋产品,式样老旧,产品积压,职工挖门子剜窗户要调走……东塑的窘境并非个案。当时河北省有七八家凉鞋厂,大都转产或停产。第一次开职工大会,于桂亭说:“要走的,我不留;愿意留下的,我于桂亭就是提篮子要饭,也先济着大伙儿吃……”

为了让大家“有活干、有饭吃、有房住”,他走进银行,擦桌子、扫地、打水,足足干了3天,感动了信贷科长,拿到了东塑重生的5万元贷款。

当时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于桂亭想,企业也要责任到人、奖勤罚懒才行。当时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河北省还是首创,是对“大锅饭”的一种颠覆。因为惰性思维,很多人颇为抵触。正人先正己。他开除了自己的亲外甥,一下子刹住了歪风,再也没人敢在企业吊儿郎当了。

新生产的凉鞋被带到全国订货会上,一个订单也没拿到。于桂亭决定自己开订货会!消息刚一公布,有关部门就打来了电话:“于书记,你胆子太大了,要是有人告发,我们先抓的可是你……”

“我做这些,为的是让企业活下去、职工能过上好日子。我就是为此进了监狱,也值。”于桂亭说,改革就是打破坚冰开新路,前怕狼后怕虎,什么事也干不成。

自办订货会,突破旧形式,打通了生产和销售的通道;创新产品款式和花样,开辟农村大市场,东塑很快扭亏为盈。

东塑驶入了快车道,产品走进了北京王府井,独占美国市场13年,为国家争了光。

一路创新

可以说,东塑是在改革中起死回生的,它每年都在改革,每月都在改革。然而,企业走到第二个8年时,东塑再次陷入市场的困局中。

那是于桂亭最煎熬的一个阶段。他知道,东塑要活下去,没有别的办法,还得改革。1992年前后,南方率先搞起了股份制改制试点。他改制的想法一提出,人们就说,桂亭,你想干什么……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这样做,为的是让企业活下去。”于桂亭清醒地认识到,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艰难求生的东塑,再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于桂亭抱定这样的人生信条:做别人不愿做的,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到的!

1998年,东塑在沧州第一个实行了股份制改革。改革过程中,于桂亭抱定这样的原则:有股先让大家认,大家不要了,他再要。“改革是好事,但是有利益先装到个人兜里,肯定是改不好的。改革是为让企业更好地生存,不是要改成某个人的。”

在全市改制动员大会上,他给所有领导鞠了一躬,说:“我觉得我又活了,企业又看到亮了。”

改制后,东塑焕发了新的活力,上项目快马加鞭。同时,开始涉及房地产、教育、酒店、酒厂等多领域,东塑走上了以工为主、多元发展的道路。

2007年,东塑控股子公司沧州明珠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又在沧州民营企业中创了第一。他坚信,高科技是制造业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是东塑的动力,也是东塑的持续。经过几代东塑人的自主研发、科技攻关,如今,公司主营的三大系列工业产品,在行业细分领域均处于相对领先地位,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产业报国

简单、责任、高兴,是于桂亭倡导的东塑企业文化。他说:“要把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对这个事感兴趣,抱着简单的心态去做,在这个过程中,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当然,这一切的最后落脚点是高兴。大家快乐工作,高兴做事,东塑的价值就在其中。”

企业做强后,于桂亭最大的心愿是回报社会。他说:“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最终要回归无产阶级。”从2011年开始,他无偿转让20%的个人股份。他说,这不是钱的概念,这是转嫁责任。

他坚信东塑姓“公”,最终属于社会。捐资1700万元,重铸沧州铁狮,传承狮城精神,是他最感欣慰的事。重建三里家园,建设颐和乐园,捐资助教,扶危济困……每一件善举义举,都为沧州百姓津津乐道。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时年65岁的于桂亭,再做重大决定:整体承接北京服装产业链疏解沧州。

这是一个巨大的梦,不仅牵系个人、东塑、沧州,更与京津冀乃至国家战略有关。从那时到现在,于桂亭用7年时光,倾全力来做北京服装产业的“移树工程”。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商贸平台,形成强大磁场……重资建设明珠商贸城和明珠国际服装生态新城,倾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服饰之都……个人拿出20多亿元的股本收益投入其中,亲自接待了6万余人次商户考察,制定了一系列全方位服务措施……

2021年7月1日,在京参加建党百年系列活动的于桂亭,在天安门广场上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时,心潮澎湃。他想起52年前,20岁的自己入党宣誓的那一刻,想起他和东塑一路走来的沟沟坎坎,想起进京挨个儿和商户们洽谈服装产业链整体落户沧州时的种种情景,想起深夜从北京返沧时掉落在车座上的白发……他在心里说:“我们之所以整体承接北京服装行业,就是想在共圆中国梦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月3日,东塑集团的“七一”表彰大会上,载誉归来的于桂亭,向全体党员分享了他的激动心情和真切感悟。这次表彰大会,也让人感受到东塑浓厚的党建氛围。目前,东塑集团党委下设3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现有党员368名、入党积极分子300多人。早在1989年,东塑就成为沧州市第一家成立厂党委的企业,2020年,全省第一家民办非企业性质的两新组织党建学院——沧州东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学院成立。在承接北京服装产业链疏解任务的过程中,于桂亭提出“市场未到,党建先行”,创建明珠商贸城党总支。党旗引领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党员商户们紧紧凝聚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干事创业的激情。

2021-07-09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066.html 1 于桂亭:产业报国 逐梦前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