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0日
第02版:02

两座城一脉情

赵博生精神让黄骅与宁都两地各界人士90年后来相会

本报通讯员 魏浩然 美 静 本报记者 郭玉培

赵博生烈士,江西宁都起义领导人,功勋彪炳史册,他像一条纽带连接起宁都与黄骅这两座具有光荣历史的城市。一头是英雄故里,一头是英雄埋骨地,宁都起义90年后,宁都县政协与黄骅市政协有了一次跨越近1600公里的相会。

日前,黄骅市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高耸的英雄纪念碑下是后人献上的花束。一进入展馆大厅,赵博生烈士的雕像就映入眼帘,宁都县政协考察组成员在雕像前伫立良久。离开烈士陵园,考察组踏上了前往赵博生烈士故居的路。赵博生烈士故居位于滕庄子镇慈庄村,简单几间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由赵博生烈士的73岁族弟赵恩恒义务守护着。

宁都县政协主席黄海印走入赵博生烈士故居,抚摸着老房子的一砖一瓦,陷入沉思。

赵博生原名赵恩溥,1897年出生于沧县东慈庄(今黄骅市滕庄子镇慈庄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春,赵博生加入皖系军队,后在他表叔张之江的介绍下加入了冯玉祥的部队。1930年,冯玉祥的西北军在反蒋的中原大战中战败,其部队被蒋介石收编。后来,赵博生进入国民革命军,担任第26路军参谋长。在蒋介石的逼迫下,他南下参加对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第二次、第三次“围剿”,均遭失败,困于江西宁都。这段时间,赵博生渴望与共产党取得联系,而地下党也在密切关注着赵博生。在取得联系后,同年10月,赵博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2月14日,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主要将领率领国民党的17000余名官兵,成功举行了著名的宁都起义,掀开了中国工农革命的新篇章。起义成功后,赵博生率26路军参加了红军,改编为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壮大了红军的力量。1933年1月8日,长源庙阻击战中,赵博生在指挥战斗时壮烈牺牲,时年36岁。

1962年,叶剑英为纪念赵博生赋诗:“宁都霹雳响天晴,赤帜高擎赵博生。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赵博生的精神在今日依然振奋着国人,跨越时空紧紧联系着黄骅与宁都两座城市,也激励着后人们沿着红色足迹砥砺前行。

2014年,滕庄子镇政府完成了赵博生故居原貌翻建工程,并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组织纪念和教育活动。“英烈虽逝英风在,历久弥新励后人”。慈庄村党支部书记于荣森表示,赵博生烈士是黄骅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人民的榜样和旗帜,正是这红色基因的传承,让黄骅人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仍然踏着先烈们的足迹,发扬革命精神,继续为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机缘巧合,宁都县政协考察组来的这一天,宁都起义中烈士们的后人也来到赵博生故居。而他们来此的目的,正是通过分享先人们遗留下来的笔记等资料,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细节,这与宁都政协来此的目的不谋而合。历史的厚重感在故居中弥漫开来。在宁都起义中季振同将军和赵博生一同并肩作战,季振同的外孙宋红眼含泪水,他说:“我们今天更应该怀念他们、纪念他们,让后人知道革命是怎么回事儿,以实干告慰烈士英灵。”

……

这一场三方的交流,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触动。在黄骅市政协领导的见证下,由赵博生烈士的后人任建成将故居里的一抔英雄故土赠予宁都县政协,这抔土承载着赵博生烈士的革命精神,也成了黄骅宁都两地政协友谊的桥梁。

2021-07-10 赵博生精神让黄骅与宁都两地各界人士90年后来相会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173.html 1 两座城一脉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