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郭瑞瑞
老毕的腿刚做完手术出院,却仍整日一瘸一拐地在农庄里招待游客。“老毕,快好好养着吧,别落下病根儿!”跟他熟的人去了都劝他,老毕却满不在乎:“没事,大伙儿大老远奔这儿来,俺哪忍心怠慢。”话音刚落,又有一辆轿车驶入停车场,老毕又过去“接客”了。
老毕,名叫毕煌华,献县韩村镇毕氏庄园负责人。从2013年他流转这200来亩土地涉足农业,这里的一草一木成了他的命根儿。
从3月份樱桃成熟,紧接着甜瓜、西瓜、葡萄、桃陆续上市,一直到入冬的雪桃收尾,老毕的农庄多半年游客不断。产品不用出去找销路,游客却主动上门来,常常有人到这里取经:“老毕你到底有啥高招儿?”
坐在农庄办公室里,老毕没有开门见山,反倒回忆起他的创业经历来。“刚开始,俺可走了不少弯路。成天在地里猫腰撅腚,瓜果一下来,卖个好价比登天还难。”说着,他的额头紧蹙出一道道纹。你种的别人也种,一窝蜂地上市,根本没啥优势,种就得种些新鲜的东西。渐渐地,老毕悟出了门道。
“老毕,咱老家有啥好玩的?”外地的亲戚朋友经常打电话向他打探。献王陵、马本斋纪念馆、单桥……可老毕说的这些地儿,他们每次回来必转。“有好玩的采摘的地儿吗?”亲戚的一句话“惊醒”了他。“对啊,咱别光把瓜果蔬菜拉出去卖了,不如种点儿新鲜的玩意让游客上门采摘。”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毕仍有些激动。
那种点儿啥呢?老毕通过外出参观考察,渐渐有了思路。别人没有的,俺种。市场上罕见的,俺更得种。不光品种稀罕,还要抓住市场空档,瓜果香甜,游客自然就来了。老毕越说越让人好奇,到底他都种了些啥?
走进大棚,记者终于见到了“庐山真面目”。这边温室里,明明刚看到的葡萄如颗颗绿宝石般,往前没走几步,又变成了黑紫色的,“蜜光”“七星女王”“早夏”……老毕脱口而出的这些品种,记者全都头一回听说。
钻进另一个棚里,一边的樱桃已过采摘季,这头的油桃脸蛋已红扑扑。一位游客正穿梭于桃树间徘徊不前:“深红色的应该更甜。”老毕招呼道:“没事,多尝几个就有参考标准了。”
火龙果、西瓜、哈密瓜、西红柿……听着这些品种,好像也没啥新奇,“俺这儿光葡萄就有9个品种,西红柿有四五种颜色,甜瓜都得过奖,哈密瓜能达到19个糖!”说着,他随手从棚里摘下一颗瓜递过来:“尝尝就知道了。”记者迫不及待地咬了口,脱口而出俩字“齁甜!”老毕笑着说:“俺不是自卖自夸吧?”
这时,有人在外头喊了一嗓子:“老毕,又来新单子了!”“好嘞,俺这就安排人摘。”老毕说,许多老顾客抽不出时间过来采摘,可以打电话下单,我们直接给他们发快递。收到货,如有烂果或者口感不好的,直接联系售后进行赔偿。
稀罕的品种,能摆弄成功不是件容易事。这个品种不行,再淘换新的,他记不清搞了多少次试验。就算是品种成活了,怎样提高果实的口感更为关键。定期测土施肥,土壤缺吗补吗,每亩地光有机肥他就得投入1200块钱。光品种听着新鲜,不好吃也白搭。老毕处处较真。
正说着,他的电话响了:“老毕,现在农庄能采摘啥?”老毕笑答:“现在正是旺季,快来吧!”挂掉电话,他又一瘸一拐地忙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