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假,各式各样的课外培训以及才艺赛事十分火爆,不少家长花费较高的报名费,带着孩子比赛唱歌、写作、跳舞等。有些所谓的“大赛”,打着“国家级”“国际级”的名号,实际上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有的甚至明码标价,许诺“交钱即可获奖”,哄骗利用着诸多家长的“爱子之心”。
真正的专业大赛,必定是经过层层选拔、过关斩将,才能站上最终的舞台。但热衷于“圈钱”的商业赛事,却让每一位参赛选手感觉到顺风顺水,很容易就拿到奖项。实际上,一些家长明知道报名的比赛是“山寨”的,却依然愿意投入钱财和精力,让孩子参与其中。在家长看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比赛,只要能让孩子多一次锻炼的机会、多一个奖项,这就是一种收获。这样的心态,恰恰被赛事方抓住,一方为了满足虚荣心,一方为了“圈钱”,本不该存在的乱象由此泛滥。
这样的比赛不但扰乱市场秩序,对参赛的孩子也容易造成一定的误导。毕竟,缺乏竞争力的比赛,只能说比了个寂寞。孩子的一腔热情和斗志,遇到简陋的赛事、不专业的评比,即便是拿了奖,也未必是件好事。固然,获奖一时间可以带给孩子胜利的喜悦,但有的孩子虽然年纪小,却也能识别出赛事的“掺水”,其他天真一些的孩子,恐怕又会被手到擒来的奖项影响了自我认知。与其如此,不如让孩子在真正专业的比赛中锻炼心态,学会努力拼搏。
铲除“山寨比赛”,不能仅仅依靠家长摆正心态、擦亮双眼,对存在虚假宣传的商业赛事,还应当依法追究其组织者、主办方的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在学生升学、评选等领域,不妨加强审核,避免这些山寨奖项成为“加分项”,从根源上切断背后不良的利益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