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9日
第02版:02

提示:近日,黄骅博物馆收到当地旧城镇西崔庄村民孙金玉捐赠的一份他父亲孙延令1949年写的入党志愿书,字里行间见证了那个时代,见证了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和热爱,更见证了军民同心、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一张72年前的入党志愿书见证军民团结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李 杰 王诗妮

“这是我父亲写于1949年的入党志愿书,72年了,我们一直珍藏,现在捐赠给黄骅博物馆,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教育后人。”日前,黄骅市旧城镇西崔庄村民孙金玉,将父亲的入党志愿书交到工作人员手上,如是说。记者见到,这份入党志愿书16开大小,最上面是早期的入党誓词。志愿书上个人信息非常详细,提交人叫“孙延令”,籍贯“赵村区西崔庄”,时年27岁,工作为“粮米员”。

随着岁月的流逝,这张入党志愿书虽然已经泛黄发旧,但仍能辨认清楚上面的内容。志愿书于1949年1月18日填写,由村党支部同意推荐,1949年7月20日得到区委批准同意入党。在“思想转变过程”一栏中写着:“1947年出民夫时就转变啦,在那时就受着教育啦……”在“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一栏中写着:“为改造社会,给人民服务……”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一名普通农民对党的深切向往,以及要求入党的坚定信念。

黄骅博物馆馆长张宝刚说,新中国成立前期,黄骅区域划分上属于山东军区渤海区,这张入党志愿书是由“中共渤海一地委黄骅县委会组织翻印”。这些信息充分记录了黄骅地方历史的传承,以及区域设置的变化。

据介绍,入党志愿书里提到的“民夫”指民工,“出民夫”即民众支援前线的意思。“当时民众踊跃支援前线,自发地推着小车向前线运送弹药物资,为解放战争赢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张宝刚说,从这张入党志愿书不难看出,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具有非常大的号召力。

“这是父亲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遗产。”72岁的孙金玉记得,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当着他们哥仨的面,从梳头匣子里像宝贝似的拿出这张入党志愿书。从这里,孙金玉了解到不善言谈的老父亲更多的人生经历。

让人一直不解的是,入党志愿书多由组织保管,为什么孙延令的入党志愿书会自己保管?孙金玉说,父亲年轻时当过村秘书,主管档案、文化资料。他猜测父亲对入党志愿书很重视,所以就单独保存了下来。市委党史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组织工作还不太完善,个人保存入党志愿书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珍藏在身边的入党志愿书,激励着孙延令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奉献,退休前在黄骅多个乡镇当过粮站主任,站里缺粮款了,他就把家里攒下的钱拿出来,却舍不得给孩子们买点零食和玩具,多次被评为模范干部、先进党员。

如今,这张入党志愿书穿越时空,被摆放在黄骅博物馆展览大厅,来参观的人每每会驻足凝视。即将升入初中的王阳阳,看到这张入党志愿书很新奇。当听到讲解员说老百姓推着小车支援前线时,王阳阳很激动:“现在的好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热爱,努力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好。”

2021-07-19 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李 杰 王诗妮 提示:近日,黄骅博物馆收到当地旧城镇西崔庄村民孙金玉捐赠的一份他父亲孙延令1949年写的入党志愿书,字里行间见证了那个时代,见证了百姓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和热爱,更见证了军民同心、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8934.html 1 一张72年前的入党志愿书见证军民团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