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1年07月21日
第06版:06

张伟新:

小村嬗变的“魔术师”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卢骐铭 韩 剑

回乡任职村庄里外大变样

年轻时,张伟新就来到黄骅创业。虽然一家人早早在黄骅市区定居,但每逢周末,张伟新还要回村小住两天。村路坑洼不平,柴草垃圾乱丢乱放,城乡的落差一直横在张伟新的心头,也让他有了想法:“只要有机会,就算自己花钱,也要为村里办点事。”

2015年,小堤柳庄村“两委”换届,张伟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下定决心:“要干,就得作出成绩。”

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用钱的地方不少,由于村集体没有收入,上任后,张伟新先是开起茶话会,召集50余位在外创业的小堤柳庄能人,共话村庄发展。会上,他带头拿出10万元,要为村里建设作贡献。席间,大伙儿纷纷响应,一个茶话会,就募得100多万元建设资金。

有了钱,要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建排水设施。他知道,只有解决了排水问题,把“里子”做好,道路硬化、绿化等“面子”工程才能跟进。

其实,要解决小堤柳庄的排水问题并不难:只要把户与户的排水相连,就能和村里东西两个大坑及村北的排干河连通,构成小雨进沟、中雨进坑、大雨进河的排水体系。

要让全村排水畅通无阻,挖沟是关键。他们先是将村中高低落差找出,从东南角到西北角,挖出的沟从几十厘米浅到一米多深。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还用混凝土做垫层,两边加固红砖,用高品质楼板做盖板,保证上面可以行车。

排水工程完结,可乡村的建设才刚刚开始,新铺柏油路、硬化大街小巷、栽花种树……短短几个月,小堤柳庄“里外”焕然一新。

“枣不卖钱,咱卖风景”

夏日炎炎,依旧挡不住市民来小堤柳庄游玩的脚步。因环境优美,又颇具田园风情,小堤柳庄村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还是备受瞩目的乡村旅游网红地。

“不搞大拆大建,把美丽乡村轻轻放进大自然。”这是小堤柳庄村嬗变的原则。

村边有个坑塘,蓄水基本靠下雨,面对垃圾多、群众不理解等困难,张伟新喊出了“将党旗亮在坑塘整治一线”的口号,全面打响坑塘整治攻坚战。

在他的带领下,党员干部群策群力,在坑塘附近增设垃圾箱,切断“污染源”,同时,将坑塘划分责任区,让每名党员头上有责任、手里有任务。现在,昔日的“垃圾池”变成了“清水塘”,还铺上了台阶,安上了护栏,成为集休闲垂钓、防汛蓄水于一体的靓丽景观。

将目光转向村党群服务中心周边,风景更好。

小堤柳庄村有l00多亩“百年古枣园”,坑边河沿还种着许多古柳树。“这些树木为村庄增添了绿色和活力,值得珍惜。”那时,枣树分到了各户,由于不赚钱,被刨掉不少。张伟新心疼不已,劝着说着,好歹是把树收回村集体了。

“枣不卖钱,咱卖风景,编上号,开发旅游项目。”与黄骅市广信集团合作,他们还将各家的石碾、石磨等老物件收集起来,复原、展览,并保留使用功能。“乡愁记忆”“游园长廊”“百年枣园”……村里的“景点”一个比一个靓。

2015年,小堤柳庄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019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

想让小堤柳庄每年都有新气象

夜幕降临,小堤柳庄村却愈发热闹。广场上,村民们各个精神饱满,随着欢快的音乐舞动身姿,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让人不禁感叹,乡村的夜晚也能如此丰富多彩。

“村里环境好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不知不觉就变了样。”张伟新笑道。他说,自从2016年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生活丰富了,村民们的集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原来,柴火乱堆、垃圾乱扔的情况在小堤柳庄村并不少见。现如今,谁再想随手丢个果品纸屑,连自己心里都过意不去。

对于这些,张伟新很是欣慰。“基层党组织工作不容易,只要大伙儿觉得好,再苦再累,咱也觉得值。”

虽然因为年龄关系,这次换届选举后,张伟新不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但他为小堤柳庄村谋发展的想法却始终没有停止。

村里街道还有整治的空间,房前屋后,影响村貌的地方还要再改造;村外有个废窑地,留下好几百亩水面,还可以再打造打造;村里几个大坑塘,治理脚步不能停,周边还得种上绿树;农田道路修起来,让交通网从村里扩展到村边……加快发展脚步,张伟新想让小堤柳每年都有新气象。

2021-07-21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卢骐铭 韩 剑 张伟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9174.html 1 小村嬗变的“魔术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