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1日
第07版:07

“艺术宝库” “瓮老”不老

齐斐斐

看着上面有14枚印章的“金牌读书推广人”奖状,朗诵爱好者赵俊华跟瓮宝禄开起了玩笑:“老师呀,我的眼睛都看花了。”奖状得主瓮宝禄,一位78岁的老艺术家,一位有55年党龄的老党员。瓮老多才多艺,大家都喜欢称他“艺术宝库”。

与生俱来的朗读天赋

瓮宝禄是北京人,随父在铁路部门辗转天津,随后在沧州安家。回忆往事,如在眼前。

在天津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用幻灯片辅助教学,一篇课文需要领读,瓮宝禄清楚地记得,那篇是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在儿子牺牲后写给毛主席的信:“光儿牺牲后,大家亲切地喊我黄妈妈,我真感到说不出的光荣,这时我想起了您,我心里明白,今天的光荣是您给我的……”至今朗诵起来,翁老都是心潮澎湃、眼含热泪。

初中二年级,他来到沧州,在沧县二中就读。校园时光,他记忆最深的还是朗读。同学们早中晚都在课堂上集体吃饭,他总是第一个狼吞虎咽地吃完,拿起小说来大声朗读,青春的激情岁月,在一段段文字中生机盎然起来。

后来的军旅生活及参加工作后,生活中也从不缺少朗诵的声音。

转眼到了1971年,瓮宝禄到沧州市人民广播站工作。因为出色的“夏青”嗓音,他被安排到广播站从事编辑、播音工作。那时候,还没有专业播音主持教材,他就刻苦钻研,一句句模仿齐越、夏青,竟和前辈们相差无几。沧州电视台成立后,举办各项活动,都是瓮宝禄担纲主持。1985年10月9日,沧州市第一届武术节,他第一次担当了现场解说,厚重清亮的嗓音,快速流畅的话语,机智的转场,让人们一下子记住了瓮宝禄这个名字。

免费教学传技艺

几十年研究声音艺术,瓮老的“资深”,不只是在工作中,更是在退休后。2003年,市文化局退休后,他用自己储存了大半生的语言艺术经验,利用互联网无偿地在线上办学习班,做普通话推广工作。

他把自己的朗诵经验,无偿地教授给声音艺术的爱好者们,还自费出了《青少年朗诵与表演》一书,供大家学习。此书从零开始,循序渐进地讲解,是初学者入门的一本非常实用的教材,瓮老为朗诵艺术付出的心血可见一斑。随着微信的兴起,瓮老又建起微信群、微信课堂讲解朗诵艺术,自己做示范,亲口传授。还不辞辛苦地组织线下朗诵活动,一是让很多优秀作品能口口传诵,二是让学员们有展示自己成绩的机会。而找文本、做配乐、按照文本做视频,很多都是瓮老自己做。其实这是一项非常繁重的工作,而别人看到的是只舞台上精彩的画面。老人还担任了几个朗诵团体的艺术总监、艺术顾问等。

瓮老的文采更是让人艳羡,他写的诗歌文字美而简洁,读来朗朗上口。很多篇作品传播很广,如《等你三千年》《我依然年轻》《旗袍,我永远的爱恋》及抗疫诗歌《风从南方来》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要知道,他的身体并不好,几年前曾因癌症做过手术,但老人的乐观豁达和善良的性格,也成了战胜疾病的最好良药。

“艺术宝库”又是良师益友

赵俊华认识瓮老有几年的时间了,开始也是由于对声音的爱好认识了他。第一次和瓮老合作是几年前的一次朗诵会,她的文本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描写的是毛泽东主席与亲人的一段情感故事。瓮老分文本,做视频,给她指导朗诵中的问题。那次演出很成功,观众的眼泪是最好的证明。从那以后,朗诵方面的事在“艺术宝库”这里便有求必应了。

朗诵爱好者刘玉华,在瓮老的指导下,突飞猛进。多次在省市朗诵比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这些奖项都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指导。

说起瓮老师,同样爱好朗读的于文清感触很深。“学朗诵路上,最庆幸最骄傲的事是做瓮老师的学生。开始读篇文章磕磕巴巴,字音读不准,词的轻重格式也掌握不好,是瓮老师线上线下开课一字一词地耐心讲解,一篇文章一遍遍地指导我们。2019年,在运河区举办的两场朗诵比赛中,我和学友得了两个二等奖。”

瓮老不光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益友。他性情谦和,心胸开阔,凡事说个正理儿,所以有什么不愉快的事跟瓮老说道说道,心情就不纠结了。瓮老还是个有大情怀的人,虽然只是一位退休的普通党员,可在他心里时刻把祖国和党放在首位。老人多次明确表示:凡是对自己的国家、对共产党不友好的人一律不与交往!可见瓮老对祖国的热爱有多深。

自2016年市图书馆朗诵艺术团成立后,瓮老作为团长,策划组织活动,年近八旬,依然乐此不疲。毛主席诗词朗诵会、“铁狮情”朗诵会、“大美沧州运河情”朗诵会、《走进诗经 感悟经典》朗诵会、颂党恩,讲党史,共筑中国梦——纪念建党100周年朗诵会等100多场专题朗诵会在图书馆展开。

今年4月,我市“阅读的力量——书香沧州”系列评选活动,瓮老被授予“金牌推广人”称号,可谓实至名归。这也就有了开头盖有14枚印章的既普通又极不平凡的奖状了。

愿“艺术宝库”“瓮老”不老,愿喜欢读书的人们永远年轻。

2021-07-21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9178.html 1 “艺术宝库” “瓮老”不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