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张徽贞 李 颖 撰文:张智超 视频:谷俊玮 陈一鸣 沧青工作室
主持人说
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
□知 言
默默坚守三尺讲台的医专教师,深耕杏林秉承仁心的“80后老中医”,还有在阅读中相遇有趣灵魂的读书会组织者……
他们是我们身边普通的一员,也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尽管有着各自的工作、不同的故事,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将坚守化作青春的注脚,用奉献诠释青春的意义,在平凡的生活和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采访中,我问他们:为什么而坚守?
尽管他们回答的内容不尽相同,出发点却出奇地一致: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
也许,这些坚守,看似平凡,但体现出的精神和信念,却是我们这个国家前进的重要支撑。
因为坚守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信念。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当青年人将坚守化为信念,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便会拥有一股无比强大的力量。
依然记得,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北京大学支援湖北医疗队的一名“90后”党员这样说过:“最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能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能够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
青春之美,是奋斗之美。青年之快乐,是奉献之快乐。
100多年前的青年们,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坚守真理,打开了中国的光明前程。100多年后的今天,新时代青年同样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不负韶华、坚守初心。
正如那句传唱多年的歌词一样:“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
平凡与伟大从来就不是相互矛盾的: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小事情做好就是大事业。诚然,我们的职业不尽相同,岗位或许有别,但只要勇于坚守、甘于奉献,再平凡的工作,也能为社会贡献价值;再平凡的个人,都能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新闻主角说
读书 相遇有趣的灵魂
王大城 26岁
半糖读书会组织者之一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悦港城一层的糖果生活馆,每半个月都会举办一期读书会活动,形式有讨论、讲书和话剧,每次参加人数都能达到四五十人。这就是我们组织的半糖读书会。
读书会是从2019年3月开始的。初衷就是为了给喜爱读书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同时也希望能借此吸引更多人爱上读书。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团体。
经过两年多时间,越来越多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读书会组织者也从最开始的两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多个人,大家都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彼此真实的名字和身份,因为平时都用网名称呼对方。这是读书会成立之初就定下的规矩——我们希望这是一个永远单纯的组织,在这里,成员们可以放下身份的束缚,专心当一只书虫。
对于这一点,我们的确做到了。
在读书会里,经常有成员会因为对某本书的不同理解而发起讨论。有时,这种讨论甚至会升级成为争执,但很快彼此又和好如初。这就是阅读的魅力,也是将我们凝聚在一起的原因。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收获了友情,还收获了许多感动。
读书会成立初期,场地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作为一个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活动,没有合适且固定的场地,活动效果能有多好?不用想也知道。
就在我们最挠头的时候,糖果生活馆的郭洪军经理主动找到了我们,不但免费提供场地,还提供甜点和饮品。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帮我们?不担心活动影响生意吗?”他说,他也是一个爱书人,能在自己的城市中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正是得益于许许多多像郭经理这样的热心书友的帮助,读书会不但办了起来,而且一开始就十分火爆,几乎场场爆满。有时,现场坐不开了,观众们就站在店门外听。
是组织者们的付出和坚守,让读书会走到今天。
读书会每期都会有一名主讲人。主讲人不但要熟读相应书目,还要撰写上万字的讲稿,内容并不局限于书籍本身,还包括作者生平、人文历史等相关知识。在此期间,读书会其他组织者也不闲着,有负责制作PPT的,也有负责编演话剧的……印象最深的是讲解《围城》的那期活动,从选题到讲书、讨论再到话剧演出,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对这本书进行了讲解,书友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直到活动结束还意犹未尽。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线下活动被迫中止,但读书会活动并没有因此中断。我们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组织者带头领读,活动依旧吸引了很多人。
坦诚地说,组织读书会活动的确给我们增添不少工作,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负担”呢?
你问我说
@才晓茹——
主持人:作为一名医学教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才晓茹:从1999年参加工作至今,我在讲台上站了22年。这些年培养的每一届学生,每当他们有所成绩,都会和我联系。当看到这些成绩时,我就觉得所有坚持都是值得的。我想,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桃李满天下都是最大的褒奖和鼓励,而这也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和信心。
@王大城——
主持人:对于读书会的未来,你们有着怎样的期许?
王大城:在读书会有这样一句话:“读书一时爽,分享一直爽。”我们希望读书会未来会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人爱上读书。读书从来不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在此,我真诚地邀请大家,哪怕只看过一本书,只要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你就能成为我们的主讲人。
@张云锋——
主持人:如何理解“坚守”二字?
张云锋:我所理解的“坚守”,并不是在某一行业从事了多少年,而是为了做好某一件事不怕吃苦、不怕寂寞地一直走下去。坚守的路注定孤独而坎坷,但我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这些年,人们对中医的认识越来越深。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医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借此重获健康。
培养有温度的医学生
才晓茹 45岁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对我来说,成为一名医学教师,其实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
20多年前,由于专业调剂的原因,我成为河北医科大学的一名医学生;毕业后,我又很偶然地走上了三尺讲台,成为沧州医专(时为沧州卫生学校)的一名教师。
实话实说,这其中虽然充满了偶然性,但我对这两份职业的敬重和喜欢始终如一。在我看来,两者的职业属性和工作内容虽然有很大区别,一个是救死扶伤,一个是教书育人,但内核却是一致的,都体现着“温暖”二字——前者是从肉体上挽救人,后者是从灵魂上塑造人。
而作为一名医学老师,“温暖”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因为医生这份职业的本质和价值就是救死扶伤、扶危救困,这也要求医学生必须是有温度的。只有这样,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才能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用在每一位患者身上。
这些年,我一直没离开三尺讲台,始终将培养有温度的医学生作为工作目标。
作为一家医学高等院校,沧州医专每年都会接收5具到10具捐献的遗体,我们尊称这些遗体为大体老师。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学生为这些大体老师举办感恩活动。在校园里,我们为大体老师设立了纪念石,同时也为那些实验动物设置了相应的纪念场所。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拥有一颗温暖的心,拥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师职业精神。
值得骄傲的是,这些年,我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非常优秀的医学生,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当时,正在泊头国盛医院工作的我校毕业生肖文谦,从网上得知了武汉的情况后,在大年初一早上就报名成为志愿者,一个人从泊头出发,开车12个小时到达武汉,到医疗隔离点进行志愿服务。在那50天时间里,他每天8时到医疗隔离点上班,22时才下班。除此之外,他每天还要到社区进行封路、站岗以及巡防工作。
还有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工作的王娜,她也在最危险的时候去了武汉,工作地点就在“雷神山”。当时,疫情还不明朗,医院里的每个人都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那些患者——疫情什么时候能够过去?自己什么时候能够出院?……一个个问题压在他们心里。为此,王娜主动在医院的一条走廊上设置了一面照片墙,上面贴满了患者和家人们的照片。在当时,这面照片墙给医院里的所有人都带去了极大的精神鼓舞。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和肖文谦、王娜一样走上抗疫一线的医专人还有很多。尽管当时疫情严重,但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怀着一颗医者仁心,勇往直前。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温暖”两个字,也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所医学院校、一名医学教师应当培养怎样的医学生,应当培养他们具有怎样的仁爱精神。
今年3月,我作为沧州市“五好十佳——好校园”的代表,参加了我市2020年度“五好十佳”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在活动上与同为“五好十佳”代表的肖文谦合影留念。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老师与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得到同样的嘉奖。合影时,我对肖文谦说:“医专培养了你,而你也让医专的名字更加熠熠生辉。”
从教22年,我教了无数学生,我为他们骄傲,而他们也激励着我在这个岗位上不断前行。
患者称我“80后老中医”
张云锋 39岁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传统医学门诊主诊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最仰慕的就是村里那位老中医。在我儿时印象中,好像无论什么病,他只需配上几服草药,就能药到病除。
也正因如此,我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中医。
高中毕业后,我如愿考入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结合专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兴奋极了,儿时愿望终于就要实现了。但没想到,还没毕业,凉水就接二连三地浇了下来。
先是有一年暑假,一个村民来找我询病,可当我提出诊脉时,他犹豫了:“你学的是中医呀?你还是个学生吧?我去医院看西医得了……”
回到学校后,我跟同学们讲起了这件事,很多同学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有的同学甚至将学习重心转到了西医上。
这两件事对我打击很大——自己从小崇拜的中医,怎么沦落到这种境地?
紧跟着,我父亲因病住院,被诊断为肝硬化。当时,他胸腔、腹腔里都是积液,医生建议穿刺抽水。可父亲害怕,说什么也不同意。
我拗不过他,就试着自己开药方为父亲治疗。
那段时间,我通宵达旦地学习如何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上天眷顾,很快,父亲的胸水、腹水就消失了。从那年起,我一直坚持用中医的方式,给父亲调养身体,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肝病再没犯过。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鼓励,也给了我在中医道路上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即便后来绝大部分同班同学选择了西医,我也没有动摇过。
在校期间,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我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为了准确摸出脉象,提高手指的灵活度和敏感度,我天天在装着石子的沙袋上练功,手指头磨破了,沙袋上全是血迹。几年下来,袋子里的石头都揉圆、揉碎了。宿舍的人都笑我走火入魔了。
毕业后,我来到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成了一名急诊医生。
说实话,急诊科是全院上下最辛苦的科室,但我不怕。因为这里会收治大量急危重症患者,能让我积累大量经验。
有次在急救车上,我们接收了一位病人。当时他已经昏迷,右半身肌张力变低,大小便失禁,我们推测是脑出血或脑梗塞,情况十分危急!可在当时,急救车远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无法及时作出诊断,又因为这两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完全相反,所以只能到医院完善检查治疗。
危急时刻,我果断用针灸为病人进行颅脑减压,为下一步治疗争取时间。事后,经检查,病人是脑出血,经过一系列治疗,最终康复出院。
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以至于到后来,我每次出诊,护士们都会心照不宣地带上一管银针,方便我为病人针灸。为病人号脉、扎针,也成了急诊科的一道风景。
急诊工作非常辛苦,但在那3年时间里,我不但出色完成了本职工作,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医院骨科学习,积累了大量骨病的中医治疗经验。
后来,医院成立了传统医学门诊,由我任主诊。现在,我每年的门诊量都在2万人次以上,其中不乏从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专门赶来找我问诊的患者。这是我最骄傲的地方——首先是被患者称作“80后老中医”,二是得到了许多来自医疗水平更高的一线城市的患者认可。
我相信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宽,人生没有白吃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