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3日
第06版:06

黑白合影

小弹壳

父亲是沧海印社成员,凡是印社的活动,都在自己的朋友圈转发。那天,我偶然打开一个消息,下附一张印社的照片,想来原是黑白的,现被复印成了淡黄色,更显年代感。

我下意识地在照片前排中间寻找韩焕峰老师。没找到。左右看,也不是。疑惑中,挨个儿找。终于在前排最左边发现有一个人长得像他。我以为这是西泠印社的合影,就发给父亲看。父亲说,这是沧海印社成立时的合影。我追问,韩老师是不是社长?印社由他创办,自然是。这么谦虚,坐在边边上?父亲只回两个字:“格局”。

父亲曾经写过韩先生,叫作《奢华的平凡》,是他公众号的第一篇。说的是,一天中午,三五好友相约在“瓦斋”雅集,后来又在附近一家小饭馆共进午餐。韩老师曾在县剧团待过,会唱戏。一段铜锤花脸下来,都拍手叫好。气氛上来了,大家纷纷脱去外套。韩老师脱去外套后,众人惊讶不已。他里面的衣服,袖口和胳膊肘都磨破了,丝丝缕缕的。父亲想,磨成这样,得刻了多少枚印章啊!

对于“瓦斋”,我始终存有疑问。一个金石篆刻家,与瓦何关?

韩老师与篆刻结缘实属偶然。在黄骅县剧团工作时,他勤学好问、踏实肯干,练就了一身本领,拉提琴、吹长号、弹大阮、画布景、刻剧本、写字幕、管灯光,都能做,还都能做好。有一天,韩老师做完《龙江颂》的剧本封面设计,拿起来端详,突然迸发出一个灵感,何不在右上角空白处放一枚印章呢?于是他找来一把修脚刀,在一块儿木头上刻了自己的名字,印了上去。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枚印章,这枚印章让他从此与篆刻结下不解之缘,也开启了他精彩的篆刻人生。

艰苦的年代,韩老师微薄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买石头搞篆刻。他就因地取材,不管到哪里演出,都利用空闲时间四处找寻人家不要的砖头瓦块。要知道,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即使不成材的砖头瓦块,也是不容易捡到的。乡下人家的房子多是土坯房,只有地基才舍得用砖垒砌,砖头瓦块被当作家私储藏起来,以备不时之用。偶然的拾得让他倍感珍惜,他在捡来的砖瓦上磨了刻、刻了磨,勤奋地锤炼着他的篆刻技艺。他将这些砖瓦视如珍宝,一拿起刻刀,就进入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因为专心于篆刻,他的衣服总是脏脏的,被子也被砖瓦着了色,屋子里刻下来的砖瓦碎末要用簸箕往外端。楹联学家、书法家朱惠民先生曾赠送韩老师一副对联:“每集吉金为吉语,聊刊青瓦当青田”,这可以说是他当年的真实写照了。“瓦斋”,既是感怀那一段虽然艰苦却充实兴奋的篆刻岁月,又是鞭策自己不忘初心,严谨治学。

韩焕峰老师将对篆刻艺术的热爱融进自己的生命之中。经年之后,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又加名师指点,他的篆刻艺术日益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和喜爱。面对赞誉,他没有迷失自我,说:“是渤海湾的盐碱滩养育了我,是千年不朽的沧州铁狮子镇海吼造就了我,也是这个火热而光辉的时代成就了我。”

韩老师自己有诗云,“抱寒操刀伴孤灯,点点横横皆关情。千载金石呼志士,三更过后梦难成。”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深情,因而在篆刻艺术上执著追求,终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韩先生有极强的责任意识,他说:“我们搞艺术的,每一个人就好比一粒种子,我们在不断学习、积累的同时,要去影响我们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喜欢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之花开得更加绚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百花园里更具影响力。”本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看着各地寄来的邀请信,他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对篆刻艺术的热爱,更深深感受到为来自各行各业篆刻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的紧要性,感受到创办一个印学组织的迫切性。

在他的努力下,1985年4月28日,燕赵大地上首家印学组织,“沧海印社”正式成立。印社公众号名片上的照片就拍摄于那一天。1986年4月,当第一期《沧海印》正式刊出时,记者采访韩先生,问他如此孜孜以求,到底所为何来。韩先生回答道:“为了光大印学,弥补沧州篆刻艺术的空白!”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韩先生对传承中国印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成名之后,韩老师记挂的是沧州篆刻艺术的发展,是中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他在坚持不懈精进自己的篆刻艺术的同时,并不恃才傲物、自高自大,而是奖掖后学,让大家共同进步。凡印社同仁来请教,他都倾囊相授,决不吝啬。自从沧海印社创立以来,在他的帮助和指导下,大批优秀的篆刻艺术家涌现出来。在全国书法篆刻大赛、大展上,沧海印社有180余人次获奖、入展。

通过他的悉心栽培和精心指导,有四位社员加入了西泠印社。韩先生感喟自己年轻时从事篆刻艺术的艰难,他对今天喜爱篆刻艺术的青年后辈倍感亲切。他以伯乐的胸襟发掘指导后辈学人,期待中国印坛人才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中国篆刻艺术发扬光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韩先生曾写过一幅篆书中堂,“百花齐放艺圃春,喜逢时雨沐学林。秉德不远追书艺,践言立行效前人。”前一句是当今中国印坛乃至今天中国文艺界的真实写照,后一句则表达了韩先生谦虚的品性和高尚的人格。学博为师,德高为范,韩先生以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师表的道义和担当。

那张黑白合影在放大,放大,但照片前排最左边的那颗初心永远不会变。

2021-07-23 小弹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29438.html 1 黑白合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