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老旧房屋被拆除后,混凝土块、砖头、木料、钢筋,这些垃圾会去哪儿?还有装修房屋产生的垃圾,有哪些价值?在位于沧县大褚村的沧州市政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基地,每天,一辆辆载着建筑垃圾的重型卡车都会有序驶入。这里,倾倒的垃圾堆积成山,这些建筑垃圾等待开启一段再生之旅——经过分拣、破碎、筛分,变成再生集料,从而再次回归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再利用。
记者昨天来到沧州市政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基地,目睹建筑垃圾“脱胎换骨”的过程。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基地,是沧州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标“沧州市高速合围区建筑垃圾(装饰装修类)资源化服务项目”后建设的,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投入使用。
记者看到,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旁,一台黄色的移动式重型筛分机正在作业。传送带匀速运转,几个工人守在一旁,盯着传送带上的建筑垃圾,发现塑料袋木板等轻质物,就快速捡出来,被分拣出的轻质物将被送往发电厂用于焚烧发电,而顺着传送带进入机器内部的垃圾,经过筛网也“分道扬镳”,被分为渣土、大块砖头和混凝土块、渣土碎砖等的混合物三类。
“建筑垃圾成分比较复杂,土的占比很大,还包括塑料、木材、织物、泡沫、包装物等20余种成分,要经过初步筛分才能分类回收,从而获得最大的回收价值。”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刘金艳介绍,筛分机有三层筛网,按照固定的规格设置,自动把建筑垃圾分为三类。筛分出的大块砖头和混凝土块经过破碎,可直接成再生骨料,应用于市政建设;筛分出的渣土可以作为路基或路面基层材料;而筛分出的中档的砖石混合材料还有很多杂物混在其中,则需要经过多级筛分、分选处理。
这一部分混合材料将进入生产线的下一个环节。只见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它们进入一个圆桶形的滚筒筛,短短几分钟,在经过了筛分和分选后就从另一端生产出两种粒径规格的再生骨料和渣土。“这条生产线每天能处理600吨建筑垃圾。”刘金艳介绍。
建筑垃圾“吃”进去,铺路原料“吐”出来。这看似简单的工艺流程,却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创新。
“由于在沧州砂石骨料比较稀缺,而从外地运输费用较高,所以从2005年我们就开始开展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并完成了上千项试验。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较早的。”刘金艳说。
2005年,沧州市政在省住建厅立项研究,2008年通过验收,2011年开始制定相关标准,2014年主编的河北地方标准《建筑垃圾再生集料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程》发布实施,2015年主编的工信部行业标准《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无机混合料》发布实施。建筑垃圾再生应用于道路工程技术逐步得到认可并推广。研究技术也在不断深入和升级,从最初的再生骨料,到如今占比较大的渣土,经过他们的处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越来越高。他们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应用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编著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应用——道路工程》的学术专著,还建立了“河北省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院”。
“脱胎换骨”的建筑垃圾,具体用到哪儿?刘金艳介绍,再生骨料具有弹性模量小、压碎值大、吸水率高、渗透系数大等特性,可生产为无机结合料稳定再生集料等道路基层材料,也可以生产各类便道砖、植草砖、护坡砖等砖类产品,广泛应用于市政建设等领域。“市区的千童大道、永济路,黄骅市的神华大街等60多项道路工程,都应用了再生集料。市区绝大多数人行步道的基层路基也采用了再生材料,加工而成的再生材料经过科学调配、铺垫,形成了透水性更好的基层,可以充分利用雨季雨水资源补充地下水,减少人行便道积水,涵养地下水源,还能够调节城市气候。”她说。
据了解,沧州市政建筑材料循环利用项目基地的建筑垃圾资源利用率在95%左右。“我们计划再上一条处理量更大的综合性生产线,提高建筑垃圾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同时在生产工艺上不断改进,加大研发力度,研发更多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让建筑垃圾得到高值化的应用。”刘金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