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其余3支抢险队也在到达后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在武陟县,黄河支流沁河沿线河水漫过田地,抢险队积极勘测制定抢修方案;在博爱县,抢险队在清化供电所10千伏鸿昌东线四街新村进行救灾抢修;在沁阳县上辇村,抢险队更换电杆、横担、拉线,努力恢复受损电力设施,确保村庄用电正常。
早在22日23时,沧州供电公司支援的500千瓦应急发电车抵达郑州市东方桃源小区,并于23日2时30分成功将发电车电源接入小区负荷开关,保障小区居民生活用电需要。
暴雨期间,曾参加过沧州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沧州市人民医院本部重症医学科护士马擎和医专肿瘤院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刘文悦,正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外支持中心,进修学习培训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亲历这场灾难的同时,她们变身“生命守护者”,为停电后的重症监护室筑起一道生命防线。
“7月20日19时左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积水倒灌,同时出现停电。刹那间,医院陷入一片黑暗。”电话那头,说起几天前那个暴雨夜,马擎仍心有余悸:“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停电了,病人怎么办?”
紧急关头,正在科室的七八位医护人员立即启动手摇泵,通过人工摇动的方式来维持机器的运转。并且还分好了上半夜、下半夜两个班次,确保“生命之机”不停。
马擎被分到了下半夜,7月21日3时,她和值班的同事们走上了工作岗位。“手摇泵摇起来很费力,普通人摇上十多分钟,胳膊就受不了了,其他同事赶紧替换。尤其本就全封闭的重症监护室里,停电后闷热无比,医护人员又有相应的防护措施,很快全身上下就湿透了。”马擎说,即便如此,大家也都在咬牙坚持,因为这台机器关系着一名15岁重度肺炎患者的生命。
下班后的刘文悦在得知第二天要向东院区转移患者时,她蹚着没膝盖的水回到医院,一直忙到中午,和同事们共同完成转运工作。“由于没有电,大家屡次负重爬上爬下,身体已达到极限。”刘文悦说,等到23日转移设备时,情况有所好转,一楼的水已经基本退却。
随着患者和设备的转移,刘文悦和马擎也在东院区附近的酒店安营扎寨。“这里相对安全,能够提供正常的供水供电和网络信号,我们相信一定会好起来的。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与灾区人民共克时艰。”刘文悦和马擎表示。
如今,河南各地还处处闪耀着沧州“志愿红”的身影。在这里,大家把他乡作故乡,用爱和行动守候中原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