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9日
第05版:05

张锡纯:当代医者的指路明灯

本报记者 哈薇薇

中医药行业媒体曾经专门针对中国当代名老中医做过一个大型民意调查——最推崇的中医药学家是谁?最喜爱的中医药著作是哪部?张锡纯和《医学衷中参西录》位于前列。

中医大家江苏南通朱良春说:“诊暇之余,经常翻阅《衷中参西录》已成了我的习惯,真有百读不厌之慨……”国医大师广东邓铁涛说,其父邓梦觉“同代人中比较敬崇张锡纯先生”。民国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说:“近人张锡纯之《石膏解》所云良非虚语”。

医学著作影响后人

1980年一个夜晚,四川乐山,电影散场后,中医余国俊回到家中,铺开纸张一气呵成,于是就有了一篇关于张锡纯理法方药临床应用的文章,发表在《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文章反响强烈,各地医者纷纷来信。据他回忆,新疆一查姓中医每次来信都是10余页,畅谈学用张锡纯经验的感受,也因此成为了他的同道知音。内蒙古一位牛姓外科大夫曾10余次来信商治疑难病症,还委托亲戚给他捎去特产看望,这让34岁的余国俊深受感动。而这一切,都源于张锡纯。

余国俊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可偏偏迷上了中医。但古今医著抽象、枯燥,因无人指点他只能硬着头皮自学。一日,他偶然读到《医学衷中参西录》,顿觉春风扑面、神清气爽,这本书从此常置枕边。余国俊说,“得张氏精粹之后,再转而研读其他医书,便不再有多少拦路虎了”。

倘无张锡纯,余国俊不会在中医路上攀登40年无怨无悔。他说,张锡纯当年名满天下,但上世纪中期至80年代前,中医刊物上很少见到这一名字。余国俊在用张氏经验屡次治好疑难病症后,渐渐萌生了一种冲动:要让天下中医都来学习运用张锡纯的宝贵经验,以造福人类,于是,就有了《中医杂志》上的那篇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数年间全国各地中医刊物上探讨张锡纯学术经验的文章如雨后春笋,目不暇接。

余国俊也慢慢成长为四川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经典临床研究所客座教授,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

沟通中西自成一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医史与中医文献学专家、著名的本草学专家郑金生是张锡纯的铁杆粉丝,他自述1965年进入中医学院后不久,就在老师那里得闻张锡纯大名。印象最深的是“石膏阿司匹林汤”,这位把中西医结合得如此完美的前辈到底何许人也?直到郑金生专攻医学史,才对张锡纯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增添了许多敬意。

郑金生认为,张锡纯对近代中医的贡献,固然在于他留下了许多新方新法,但更重要的是,他在民国初期,为中医抗争图存、振兴医药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他面对当时 “推倒中医”势力的百般挤兑,高呼“吾等定欲兴起中医。一息尚存,此志固不容少懈!”

在中西医之争最激烈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锡纯“沟通中西”之说自成一家。他既肯定中医,也肯定西医,无门户之见。张锡纯为何要选择“沟通中西”为方向?郑金生以为,既有大气候,也有他个人性格与处世原则。

张锡纯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盛行之时。一些新派医家以维新自诩,炫耀西医医术高超,指责中医经典《内经》陈腐荒谬。有的中医急急地自辩、反击,有的中医则主张取西医理论、用中医的方法。于是中西医“互相牴牾,终难沟通”。

张锡纯不同,他的思想是:“中医之理多包括西医之理”。既然二者相通,就不妨用西医医“理”,来阐释或印证中医的“理”。这就阐明、提高了中医医“理”,也与时俱进引进了西医医“理”。

在具体治疗方面,张锡纯主张“中西之药原宜相助”,取西药之长,补中药之短。基于以上两方面的主张,张锡纯将他的医学著作命名为“衷中参西”。

大师风范后学楷模

“草根中医”王辉武,也是全国名老中医。在他的著作《老医真言》中,对于张锡纯的敬重和尊崇溢于言表。

王辉武从张锡纯的为人为学出发,向今日医者发出号召:学习他博览善思的治学方法、法古准今的创新胆识、勤于临床的务实精神、济世活人的大师风范。

在博览善思方面,张锡纯主张读医书与临床结合,反对教条。他提倡独立思考、自明其理,再加上“善思”,进而有所创见。

在创新胆识方面,对于外来文化的渗透和撞击,张锡纯以博大胸怀,愉快地接纳,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能可贵。

在临床方面,张锡纯所处的时代,没有科研课题、鉴定和评选等,但他善于读经典,师古而不泥古,厚积薄发,并大胆地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新学、新方和探索药物新知。

王辉武认为:“张锡纯与众不同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生活在中国变革的风浪之中,勇敢地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又能在学术上不为时风所动,忠实传统,提炼精华,海纳百川,为我所用,一心以活人济世为己任。”张锡纯志趣崇高、不随流俗、潜心学问,宁静致远、自信稳健,这是当代医者应学习的大师风范。

2021-07-29 本报记者 哈薇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0310.html 1 张锡纯:当代医者的指路明灯 /enpproperty-->